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齐国在马陵之战中胜利,为何却没得到什么好处?

历史趣闻 2024-11-02 07:42: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马陵之战对于损失了十万武卒的战败国魏国而言,其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对于战胜国齐国而言,其实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惹了不少麻烦。马陵之战,哪个诸侯国获利最大?  魏齐争霸 齐韩联合抗魏  桂陵之战中,......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马陵之战对于损失了十万武卒的战败国魏国而言,其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对于战胜国齐国而言,其实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惹了不少麻烦。马陵之战,哪个诸侯国获利最大?

  魏齐争霸 齐韩联合抗魏

  桂陵之战中,魏国虽然被齐军打败,但是仍然有一定实力。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并在公元前352年打败齐、宋、卫三国联军。此时,商鞅认为秦国势力暂时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周显王二十六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

  魏惠王摆出周天子的场面,试图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在诸侯间发号施令。于是在魏惠王二十六年召集逢泽之会。逢泽之会是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召集的会盟,会后魏惠王又率领与会诸侯朝周天子于孟津。《战国策·秦策四》和《秦策五》中这样记载:“魏代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参加逢泽之会的诸侯除泗上十二诸侯外,还有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史记·秦本纪》和《史记·赵世家》中分别有这样的记载:“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和“肃侯四年,朝天子”。秦、赵参加魏惠王在逢泽召集的会盟,就使逢泽之会有别于魏惠王以前召集的各次会盟。那些会盟除韩国外,参加者都是淮水、泗水间的小诸侯。这次有秦、赵两个大国参加,实在为魏国的霸业增色不少,可以说是魏惠王霸业发展的顶点。

  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同盟国韩国的恐惧,于是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件下亲近起来。《战国策·韩策三》云:“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当代著名学者缪文远在《战国策考辨》中认为“魏王为九里之盟”和魏王的“逢泽之会”为同一事件。

  在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看来,逢泽之会既是魏惠王霸业的顶点,也是魏国霸业走向衰落的象征。韩国自魏惠王十四年朝魏后,一直服从于魏国。魏惠王围赵邯郸,韩国是追随者。齐师救赵,败魏于桂阳,宋、卫叛魏而同齐军一起攻魏。韩国仍然服从于魏国,同魏军一道在襄陵击败齐、宋、卫联军。韩国这样一个长期追随魏国的老伙伴公然表示抵制这次会盟,而且还要联合齐国进行破坏。

  齐国此时是魏国的最大对手,在桂阳、桂陵两次打败魏军,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在诸侯中的威信大大提高,韩国要反魏自然需要接近齐国。魏会诸侯于逢泽对齐国也很不利,所以同韩国共同反对。作为盟友的韩国竟然没有参加此次会盟,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国出兵联合抗魏。

  马陵兵败 庞涓羞愤自刎

  《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魏国派遣穰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当时,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国告急。

  齐威王抓住魏、韩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一次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直奔魏都大梁。此时,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和孙膑从中作梗,其中的愤怒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调转锋芒指向齐军。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十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希望同齐军一决胜负。

  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面对尾随而来的魏军,孙膑再一次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制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庞涓行军三天察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孙膑利用马陵的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约定“天黑在此处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

  庞涓在接连三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庞涓果然在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字还没有看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拼命指挥军队抵挡,但自知败局已定,于是羞愤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喊:“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影响深远的马陵之战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这一战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齐魏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这次战役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对魏国而言,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魏国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于是开始寻求组建联盟以共同抗击齐国、秦国的夹击,开启了合纵连横的时代。齐、秦等国并没有因魏国的失败而停止进攻。

  公元前340年,齐、赵联合伐魏。第二年,秦又进攻岸门。这时的魏国,已经无力抗拒齐、秦在东西两面的不断进攻。魏惠王为了使自己免于齐、秦夹击,采纳了其相国惠施的建议,通过齐相田婴表示向齐屈服,往徐州朝见齐威王并正式尊齐为王。本来,魏惠王在逢泽之会前接受了商鞅“先行王服”的建议,在礼仪舆服上采用了王的仪式:“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

  然而风云突变,魏国在这场斗争中最后却遭受重大损失,以致称王的愿望没有实现。魏惠王采纳了惠施“折节事齐”的建议。于公元前334年前往徐州朝见齐威王,并正式尊齐威王为王。齐国也尊魏惠王为王,这便是战国史上著名的魏、齐会“徐州相王”事件。对胜利者齐国而言,齐国在桂陵之战以及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并且称霸东方。

  马陵之战的另一个获利者就是西方的秦国。商鞅在逢泽会盟力劝魏公称王招致魏国被群起而攻之,秦国坐收渔利,不出一兵就令魏国国力大大衰弱,魏国从此再也无力独自阻止秦国向东的扩张。魏、齐“徐州相王”,魏国正式向齐屈服,齐也就停止攻魏了。但是,秦国却并不因此而住手。因为魏、齐冲突的原因在于争夺对东方诸侯的领导权,魏国承认失败,齐国就有充分的力量和权利领导东方诸侯,也就是侵略掠夺这些诸侯。

  然而魏、秦的冲突却不是由于争夺国外利益引起,而是两国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的斗争。魏国的强大不仅严重地限制了秦国的发展,而且也严重地威胁着秦国的未来。所以,秦孝公变法图强,便趁魏惠王在东方与齐国争霸的机会,不断给魏国以沉重的打击,促使魏国霸业加速瓦解。对另一个参战者韩国来说,这一战对韩国无本质影响,韩国本想借此削弱完全包围自己的魏国,目的虽然达到了,但魏国衰败,齐国、秦国和楚国对中原的觊觎,使得韩国唇亡齿寒,不得不选择继续与魏国站在一起,抵御强敌。

  经过长期较量,魏齐争霸最后以齐国获胜魏国失败而告终。抛开军事策略的交锋,齐国的胜利和魏国的挫败都不是偶然的。当时,两国都依靠新兴的士阶层实行改革,进一步集权中央而先后兴起。魏国自魏文侯二十一年攻秦至郑,到魏惠王二十八年马陵之战的大败,七十年中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长期战争的结果,固然使魏国领土扩大,霸业形成。但是另一结果无疑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必然会影响国内经济生产。同时,魏国的军事制度,对于进行长期战争也是不利的。吴起在魏国组建了能征善战的“魏武卒”。这些士卒是由经过严格选择的强悍有力、技能出众的人充任。平日里,魏武卒受到种种优待,“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既免除徭役,又得到好的田地房屋。因此,魏武卒的战斗能力很强,但是使用的时期有一定限制,时间久了,这种武卒的战斗力就削弱了,但又不能马上更换。《荀子·议兵》中明确指出:“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

  而且,魏国地处河南中部,四面都有大国,特别是处于齐秦夹击的形势下。因此,魏国强大势必威胁周围大国的安全,周围大国常在魏国势力过分扩张、危及自身利益的时候,联合对魏国采取共同行动。魏国在周围大国的联合进攻中,受到沉重打击而失败。这些就是魏国霸业失败不可避免的原因。

  马陵之战魏国败给齐国,为何最大受益者是秦国?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丧师10万,精锐尽失,魏武卒不复存在,魏国由盛而衰。齐国因此战而成东方霸主,之后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相会,共称王爵,并相约攻楚。楚威王大怒,领兵北上攻齐,齐楚相争,齐军败绩。此时魏国衰败,齐楚征伐,秦国则变法大成,抓住时机顺势东出,尽收河西之地,成为最大的赢家。

  魏国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派遣商鞅使魏,游说当时的还是候爵的魏惠王称王,魏国采纳。于是魏惠王邀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会盟,史称逢泽之会,尔后同朝见周天子。但是逢泽之会遭到了韩、楚、齐等大国的抵制,于是韩魏翻脸,魏国攻韩,却在马陵之战中惨败,在之后的岁月里,受到来自秦、齐、楚、赵等国的连连围攻,不久,彻底放弃安邑,徙都大梁。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为了联合他国抗秦,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但魏国因此前树敌颇多,依然不断遭受到来自秦、楚的攻伐。公元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公元前323年楚国败魏军于襄陵,夺取8个邑。自此魏国日衰,只能任由秦国宰割。

  齐国

  马陵之战的胜利使得齐国成为东方霸主,但齐威王因胜而骄,使得胜而无功。魏惠王在马陵之战后,为改变四面受敌的局面,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於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惠王并改此年为後元年。这标志著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乘机出兵攻齐。齐楚大战于徐州,齐军初战失利,楚军兵围徐州。齐国的胜利之威荡然无存。

  秦国

  商鞅使魏,使得强魏衰败,齐楚相争,而秦国则趁此良机变法大成,终于有了与山东诸国争雄的资本。马陵之战次年,商鞅领兵伐魏,使伏兵袭击,俘获公子卬。秦军随即发起攻击,大破魏军。魏国在与齐、秦的两次交战中,俱遭惨败,国力空虚,魏惠王极为恐惧,派使者献部分河西地,与秦媾和。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秦惠文王八年,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擒龙贾,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次年,秦军又攻占魏国的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地。秦国东扩的大门由此打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