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谕旨,大封功臣。第一批受封的共有六公二十八侯,共34人。这34人也都是明朝文臣武将之中的佼佼者,有的谋略过人,有的兼资文武,有的武艺高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正是这些人的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才给朱元璋打下这锦绣江山。他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干名垂青史,与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武将之中的出类拔萃之辈。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34个功臣宿将中,到底属谁最为强悍?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虎将常遇春。其实常遇春名气虽大,知名度虽高,很大程度是沾了评书《明英烈》的光。在真实历史中,常遇春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那样铜头铁臂,战无不胜。恰恰相反,明朝开国武将中,有人比常遇春的功夫更厉害,比他更为强悍。
比如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挥师攻打元军据守的宁国城。元朝守将朱亮祖悍勇绝伦,他身陷重围却凛然不惧,带领人马拼死突围。常遇春催马提矛上前阻挡,结果竟然不是朱亮祖的对手,二人激战一番,结果“常遇春被创而还”,抵挡不住朱亮祖的猛攻,身受创伤败阵而回。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派常遇春讨伐张士诚。常遇春带兵猛攻德清城,张士诚派遣猛将“五太子”来增援。“五太子”是当时有名的虎将,《明太祖实录》记载,“五太子者,士诚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丈余。”常遇春竟然不是他的对手,被迫退却,幸亏明朝武将薛显挺身而出,舍命死战,才打退“五太子”。战后常遇春感慨地对薛显说:“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
由此可见,常遇春虽然不失为一员猛将,但绝不是最强悍者。最强悍者,要数颍国公傅友德。傅友德在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应用表现,比之常遇春有过之无不及。《明书》《皇明开国臣传》都明文记载,傅友德“骁勇多力,击刺骑射,冠绝一时”,“常为军锋冠”,认为他的武艺是一时之冠。在《明英烈》《朱元璋演义》中,把傅友德塑造成为一个酷似关羽的形象,绰号“美髯公”“赛关公”。
傅友德在鄱阳湖之战中,曾创下一个纪录,“操轻舫深入,身披数创,手杀数百人”。在武昌城外的高冠山争夺战中,傅友德身先士卒,第一个冲上山头,结果劈头遭到敌军一阵箭雨射击,傅友德当即身中数箭。伤势最重的一箭,“流矢中颊,镞出脑后”,直接把傅友德的脑袋射穿。箭头从面颊射入从脑后穿出,虽然侥幸没有致命,但也是重伤,傅友德却以铁一般的意志“不顾,战益力”,敌军骇然溃散。
傅友德的最为得意的一战,要数太原之战中,迎击元朝名将王保保。一代智圣刘伯温都对王保保的战斗力叹服不已,提醒过朱元璋“王保保未可轻也”。当时王保保派遣一万多精锐骑兵偷袭明军大营,明军猝不及防,一时张皇失措。《明太祖实录》记载,元军“万骑至矣”,危急时刻傅友德挺身而出,一时顾不上召集兵马,“友德率敢死士五十骑冲击之”,硬是顶住了元军的攻击,给明军调集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大破王保保。凡此种种证实,无论是个人武艺,还是抗打击能力,或者临敌之际的勇气,傅友德的强悍无出其右。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功勋卓著的傅友德未能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含冤遇害。他的第三子傅添锡意外逃过了一劫,逃出京师,辗转流落到云南昆明避祸,并在此地定居下来,耕读传家。成化年间,傅家后人再度崛起,从成化十三年开始,到隆庆四年为止,93年之间出了5个进士,声震云南。
万历三十八年,傅家后人傅宗龙再度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傅宗龙兼资文武,不仅文采斐然,且精研韬略,历任蓟辽总督、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九月,李自成义军席卷天下,扫荡中原,威逼京师。在明朝即将覆灭的危急关头,傅宗龙挺身而出,带兵挑战李自成。当时在世的开国功臣子孙后代多如牛毛,有傅宗龙这种勇气的仅他一人。
但因为当时明军已经腐朽不堪,军中风气败坏,贺人龙、虎大威、李国奇三总兵贪生怕死,临阵溃逃,明军大败。傅宗龙悲愤交加,拒绝撤退,坚持与李自成所部血战到底,最后力竭被俘。李自成把傅宗龙挟持到项城城门外,想利用傅宗龙诱骗项城守军打开城门。谁知傅宗龙却破口大骂:“我大臣也,杀则杀尔,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李自成恼羞成怒,当场把他杀死。
崇祯皇帝听闻傅宗龙死讯,感慨不已,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壮。崇祯十七年,明朝即将彻底崩溃之际,崇祯“战乱思良将”,想起了傅宗龙的祖上傅友德,下旨追封傅友德为丽江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