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曹操之间,仿佛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缘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在临沮被吴国杀死。孙权为了讨好曹操,特地把关羽首级“传首洛阳”,送到曹操手里。曹操悲喜交集,喜的是吴国替他剪除了心腹大患,悲的是他一生都想得到的名将如今已先他而去。
曹操以对待诸侯的礼节,隆重安葬了关羽的首级。仅仅不足一个月之后,他就在洛阳骤然病重,太医百般调治无效,眼看就要一命呜呼。生命垂危之际,曹操却干了一件令人愕然不解的事:下令紧急召回留守长安的第二子鄢陵侯曹彰。
曹彰在曹操诸子中,以善于用兵著称,很早就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北征乌桓之战、与蜀国的汉中争夺战中,都有上佳表现,在曹魏军中威望很高,深得曹操器重赏识。
曹操在垂危之际,紧急召回手握兵权的曹彰,到底是何用意?是否想把王位传给曹彰?这一切使得当时已经被立为魏王世子的长子曹丕惊疑不定,也使得曹魏朝局变得波谲云诡。
万幸的是,长安距离洛阳距离700多里,曹彰虽然日夜兼程,仍然未能见到曹操最后一面,成为曹魏传位之争中一个永久谜团。当时的曹操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开国称帝,但实际上已经是这个帝国的无冕之王,因此曹操晚年的世子继承人问题,一直是曹魏各方瞩目的焦点。
曹操一生有子嗣25人,其中有希望继承王位的,是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第七子曹冲等几人。曹昂和曹彰擅长武略,有军事才能。曹植和曹冲则聪慧机敏,博学多才,文采非凡。单论个人才干,曹丕最为平庸。因此王位继承人之争最初变数很大。
一直到曹操去世的前几年,曹丕费尽心机,最终才勉强把世子之位抢到手里,但曹操依然有些三心二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中原挑战曹魏,曹操一度任命曹植为征南将军,命他带兵前去迎战,明显是在为曹植拉拢人气和积累威望,搞得曹丕尴尬不已。因此曹丕虽然最终继承魏国大统,但他这个地位来的是真不容易,对父亲曹操的反复无常确实让他很恼火。
魏国黄初三年(222年),曹操死了两年之后,曹丕下了一道著名圣旨《毁高陵祭殿诏》:“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随着他一声令下,曹操的高陵被彻底拆毁夷为一片废墟。
儿子拆毁父亲的陵墓,这在古代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和大不孝之举,曹丕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这件事无非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如上所述,曹丕在传位之争中,曾经几度遭遇父亲曹操的出尔反尔和反复无常,一度让他的处境岌岌可危。曹丕因此免不了会对曹操心怀芥蒂,想借机发泄一下对曹操的不满之情。
,第二个原因,曹操临终前曾留下《遗令》,其中特别声明要求实行薄葬:“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不准为他建立豪华陵墓建筑和设施。因此曹丕平毁父亲曹操陵墓的行为,也就有了理论依据,所以他才敢明目张胆地拆毁父亲陵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