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一
站在桥的中央,我们就可以一览古镇的全貌了,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乐古镇乐善桥是目前川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石桥了。您看看桥下铺有一层红砂石的基础,它们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地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桥墩呈尖锥形,这样的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这样的设计让乐善桥经历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筑桥技艺,保留完整的'乐善桥也将作平乐永恒的历史文化精华,载入史册。
看完乐善桥,走过寨子门,我们就到了八店街,为什么叫八店街呢?因为当年建这条街时,一共只有八家店铺开张,街道很短,所以就称八店街了,这里最出名的就是这第一家传统打铁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铁器时代起就有此种手工铁匠铺。此铺已近百年,师傅姓王,家传三代。它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熟铁块,先在炉火中煅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用具。
看完八店街就到了糠市街。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在这里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全部为明清风格建筑,保存完好,是平乐古镇保存最完好的13条古街之一。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二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为铁索悬桥,由13根铁链组成。历史记载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至今桥东仍然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270多年来成为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1935年5月,红军长征至此,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现建有陈列馆,展示了“飞夺泸定桥”战斗场景。
泸定桥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
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三
万佛寺旅游景点导游词
万佛寺位坐落于沙田道风山上,上山首先必须登431个石阶。之所以称此寺为「万佛寺」,是因为自1950年代建寺以来,感恩的信众便不断供奉小神像,使得它成为一座拥有10000尊佛像的寺庙。这些神像各个不同,有些是黑色的、有些则盖以金箔,而且每尊神像的姿态各异,这象征着佛祖修成正果的各个不同阶段和过程。
寺内尚有玉皇殿、准提殿、弥陀殿、万佛宝塔及十八罗汉塑像等。可惜,万佛寺在九七年七月的一场暴雨中倒塌,有关方面现正着手筹募经费重建佛寺,希望能够尽快令万佛寺重现昔日的光辉。从中庭的边缘可以俯瞰沙田美妙的景致,中庭里有座九层的佛塔和一些佛祖追随者的雕像。再往上走则是另外四座寺庙,其中一个拥有全香港第二高的佛像.供奉的该寺创始和尚月溪法师肉身漆像,是香港仅有的一座。
圣约翰大教堂的旅游景点导游词
俗称大教堂,位于花园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间在1865年进行扩建工程,成为今日的模样。二次大战期间,日军曾以该教堂为总部。
二战后多次重修,旧貌仍得以保存。正门前有纪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殉难者,旁边地下平放麦士维士兵的墓碑,以纪念在香港保卫战时在教堂前殉难的士兵。教堂北墙上另有威廉大尉纪念碑石,以纪念他在1857年时于广州城下殉难。现时,它仍是对公会港澳教区的主堂。
大浪湾旅游景点导游词
大浪湾是指新界西贡的大浪湾。位于西贡郊野公园,是玩滑浪风帆的好地方。这里海域开阔,风流较大,以致形成了宽阔的沙滩和众多的小海湾(大浪湾包括四个湾,即东湾、大湾、咸田湾和大浪西湾)。大浪湾是一个极佳的海滩旅游地,这里滩面宽阔,沙质细软,海水洁净,浪涛汹涌,均是其它海滩无法比拟的。在大浪湾南面有一湾名浪茄湾,西邻万宜水库,港湾深凹,湾内大而湾口窄,两边岬角对峙,抵挡了外海的风浪传入湾内,故浪茄湾内浪平风静,适宜一般的游人海浴。
清水湾半岛海滩,滩长湾浅,沙细水清,不仅是一级海水浴场,也是露营野餐的最佳去处。清水湾半岛海滩,包括有大切石、白水碗、小清水、碧沙湾、小棕林、清水湾、槟榔湾、相思湾和龙虾湾等游览点。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现在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可以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美诗歌。相信大家还是深有感触的,好了,那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去了吧。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20_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四川旅游导游词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叫王××,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王导”。
此次旅行,还有一位和我一起为大家服务的,就是前面这位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拥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在此次旅途中由李师傅为我们保驾护航,相信我们的旅途一定安全快乐,请大家特别记住,本车的车牌号是“浙f12345” ,它将承载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本次的嘉兴旅游,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我们会本着“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促进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大家吃得满意,住得舒适,玩得愉快,走得顺利。
我们衷心希望这次“四川旅游导游词之旅”能给大家流下愉快而美好的印象。
(注;欢迎词一般作为整个导游词的开头语,语言的组织比较灵活,主要表达对游客的欢迎、此次行程的目的地、路线,还有司机、服务等内容的介绍,大家可根据自己所选景区的情况自己填写)
沿途导游词
这次我们将游览遂宁广德寺。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遂宁火车站, 大巴已经在等着我们了。
也许大家对遂宁这个城市还比较陌生,首先我先对遂宁市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东西宽 90.3公里,南北长108.9公里,总面积5300平方公里。
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
遂宁处于四川城镇化发展主轴上,成为全省战略部署建设的"六大都市区"之一。
历史上,遂宁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灵性山水和发达的农工商贸而成为川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纺织食品工业闻名,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之称。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
人口近380万。
市城区建成区面积 75.90平方公里,人口63.67万。
(注:沿途导游词主要从旅客到达目的地城市开始,设计好路线,讲解去往目的景区路上所遇到的景物概述,主要有所在城市的概况、下榻酒店的情况,城市的风土人情、特产美食,以及经过的一些除目的地之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景点导游词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广德寺,广德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一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汗青。
原名石佛寺,明武宗正德年间(1546一1521),封为“广德寺”,寺名相沿至今。
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齐寺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寺园森林330余亩。
寺院建设规模宏大,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
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殷宇九重,亭榭两十六处,巨细殿舍两十余幢。
主次分明,阁下对称,是目前国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盛唐气势气派建筑群。
开始我一曲在强调广德寺是皇家禅林,可能有朋侪会问那广德寺位于西北要地,近离政治中心,皇帝们怎么会在在那里建一个皇家禅林呢?今天我们就在开始一场侦察之旅,深进广德寺的内部看个究竟,找出皇家禅林的王者气派在何处。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六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游完乐山以后,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大家朝思暮想的峨眉山了。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往峨眉山的。峨眉山在李白的心中十分崇高。他在登山时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登峨眉山一诗: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临,绝怪安可息。
蜀中有那么多的雄奇的大山,李白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出川远游的时候,路经乐山,也要上岸去游览一下心中的峨眉山。
李白到了白水寺,见到了好友广浚和尚,在寺前的明月池畔,二人论琴比剑,广浚为李白弹响了高山流水般的琴声,琴声如此悠扬,不仅让李白如沐春风,而且周围的青蛙也被琴声吸引,学着琴声一起和鸣。李白很为广浚的琴声所感动,写下了他那篇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随流水,遗响如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今天寺前还留有“广浚弹琴处”和“李白听琴处”。从此以后,青蛙们也学会了演奏。广浚去世后,寺的周围琴声不绝,其叫声如广浚的琴声那样悠扬婉转,这就是峨眉山的“弹琴蛙”。直到今天,人们到白水寺前,还要去一睹弹琴蛙的风采。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崃山脉北岭南支,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境内群峰挺秀,山色绮丽,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色。尤以“秀甲九州”闻名于世,以“峨眉天下秀”与“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并称为巴蜀四大风景名胜。峨眉山又是著名的佛教胜地,被称为普贤萻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渐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此,我们说峨眉山是一个集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6年12月同乐山大佛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峨眉山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山、卫生山、安全山的荣誉。峨眉山市也成为中国十大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之分,民间呼之为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而目前供中外游客游览的峨眉山主要指大峨山。它的最高峰3099米,山势雄伟秀丽,经历代文人墨客的反复渲染,最后终于送给它一个靓丽的雅号:“峨眉天下秀”。
关于峨眉山名称的来历,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各说不一。但是有三种说法较有代表性。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山的形状像蛾的眉骨而得名。任豫的益州记中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的博物志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第二种说法是以水取名。水经注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绕峨眉山而过,眉是指的支流。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峨眉山而来,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以山势取名,“峨”是形容它的高,“眉”是形容它的秀。如同姑娘的蛾眉,秀美无比。其实峨眉山远看像美丽的少女,走近了才知道它心胸之博大,内涵之丰富,身躯之伟岸,体格之刚劲,其性格更像一个奇伟的男子。峨眉山的挺拔峻秀,高大雄伟,是中国其他同类文化含量很高的大山所不能匹比的。泰山、嵩山、华山和两个衡(恒)山,这古老的中华五岳,除了南岳衡山稍显高大外,其他不过是峨眉山的小兄弟。峨眉山不仅仅是高大而已,它不是一座文化荒山,作为文化大山,比起中华五岳来,它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它一直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但是它却在这一隅小角落里,积淀出了厚厚的文化层,其文化积淀的层面之高,与它的伟岸的身躯十分相宜。峨眉山可以说是无壑不秀,无壑不幽,无山不峻,它的那些深沟幽谷为它提供了无比的肚量,使它能够将各种纷呈的文化都容纳进来。这一点,让中国的许多大山、名山都感到困惑不解,在中国的西南的四川的西南的一角,居然出现了这么一座大山。
那么是谁造就了峨眉山的伟岸身躯呢?近现代的地质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玄奥的谜底: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千万年左右,强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势巍峨的峨眉山。地质学家说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峨眉山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基本上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各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历代名人学士赞辞很多。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其实峨眉佳景何止十处?只要各位细心体察,就会看出峨眉山是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在祖国名山大川中独树一帜。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_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_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_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七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土”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成了“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据说其隐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有8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中央耸立的内环雪山,被称为卡拉巴王官,宫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
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是美、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正因为拥有这些,“香格里拉”的传说,才像谜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徒香客,也吸引着西方世界的探险家。
尽管没有人能说出香格里拉的具体地理位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坚信她的存在。
从18世纪中叶以来,试图寻找这个失落了的天堂的探险就从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还是在印度的克什米尔高原,几乎所有有雪山的地方都能看到寻找者艰涩的足迹和被夕阳拉长的背影。
进入20世纪,大量西方探险家、冒险者、背包旅游家也加入了寻找行列,他们对香格里拉所具有的不亚于藏传佛教徒的热情,迅速将寻找理想国的热潮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漫延至全球。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的,它的出现显然对香格里拉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使香格里拉这一词汇深深地植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4做糊贼船蹬曲在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声称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但同时也不断有人否定找到的香格里拉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进入20世纪末,.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迪庆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圣境惊人的相似。
香格里拉就在迪庆,消息顿时震惊世界,世界各地游客纷至咨来,竞相争睹香格里拉这一失落的天堂。
在迪庆的发现使已经神性化的香格里拉再次回到现实的地平线。
游客在用眼睛欣赏大自然赋予迪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在用心亲历香格里拉带给我们的精神慰藉。
迪庆的惊喜尚未褪去,有人再次发现四川省稻城县亚丁也有与传说中香格里拉完全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观。
那里雪峰、峡谷、草甸、湖泊、寺庙以及恬静的村庄甚至比迪庆还要像希尔顿笔f的香格里拉。
考方学者把之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这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稻城亚刁—生态旅游区位于四川省’恃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日瓦乡境内,距离成都930公里。
地理上处于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的东侧。
在考古学者的眼中,亚丁有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全部地理人文景观:由三座呈品字鼎立的雪山组成贡嘎雪峰、雄险如削的东义峡谷、闪烁着七彩光韵的高山湖泊群、绿草如茵野花如织的高山草甸、庄严肃穆的喇嘛寺庙、恬静质朴的康藏风情,以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谐相处等都无不流露出那个隐逸在雪山之中的永恒、和谐、宁静的香格里拉神韵。
“最后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寻找“香格里拉”是很多人的梦想,稻城亚丁“最后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具有两重魅力:丰富多样的山水景观所构成的良好自然生态体系和以康藏风情和藏传佛教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
但是由于亚丁海拔高、地势陡峻、气候寒冷再加上交通封闭,这片神奇的地方长期以来被冰封于雪峰之中,罕为人知。
近年来,随着甘孜州的全面开放以及成雅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的贯通和川藏公路的改善,这里己逐渐成为背包旅行者的乐园。
大家请看我们北面的这座山峰是牛头山,南面的那座是凤翅山,两山对峙,卧虎九岭群峰环绕,四面高山峻岭相对而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间盆地,中间涪江奔腾而过,于天地间挤出了一线之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条险峻的山间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险谷深涧,然而这里却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经之道—阴平古道。
三国时期蜀中贤相诸葛亮有感于汉武帝开凿阴平古道从此进袭蜀国的历史,于是在此驻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险为关。
说道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这里就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名关之一—江油关。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那里还有雄视川、甘两省的北雄关;从江油关顺涪江河谷南下,有双峰壁立的石门关,由此到江油古县城武都后便出了深山而进入到成都平原,而绵阳、成都也就无险可守了,因此江油关被喻为为是以诸关为屏障的关中之关。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存亡从谋种程度上说仅系于江油一关,诸葛孔明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在他对江油关的重视上。
在诸葛亮为蜀中丞相的时候,江油关不但深沟高垒、戒备森严,而且他还在摩天岭下无人区设置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为前哨。
然而诸葛亮星沉五丈原后,后继的将领蒋琬、姜维、费夷等都认为此地无出川的大道。
再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这里的防务渐渐松弛,不但摩天岭下的上、中、下屯的驻兵被撤,就连江油关本身也形同虚设。
公元263年5月,魏国发二十万大军以事伐蜀,当时的四川由后蜀主刘禅当政。
刘禅昏庸无能,违背了诸葛亮的教诲,亲小人而远贤丞,以至于宦官黄皓当道。
黄皓迫害忠良,欺上瞒下,就连蜀中大将姜维也为避免宦官的迫害而远走沓中屯田练兵。
针对这种情况,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昭指定出了这样的伐蜀计划——他封钟会为征西大将军,由他带领十四万大军翻越秦岭,过汉中,从剑门关对蜀国发起总攻。
为了防止蜀魏大战展开后姜维领兵东归救国,司马昭派安西大将军邓艾带领三万精兵在沓中地区钳制住姜维。
再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三万兵马驻守阴平桥头。
按照司马昭的计划,姜维就算能通过邓艾的层层设防,等他到达阴平桥头的时候也是残兵败将了,绝对过不了这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阴平桥”。
但是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蜀中名将,深得诸葛亮的真传。
姜维在避过邓艾的层层追杀堵截后,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过多疑少智的诸葛绪,顺利通过了阴平桥,在剑门关外与征西大将军钟会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邓艾、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伐蜀大计,这可是理当按军法处置的重罪,他们都想在今后的战事中立功赎罪。
于是诸葛绪带领自己的本部兵马投奔了征西大将军钟会,想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立功。
但是不幸的是他被钟会当成了马前卒和实验品。
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因为接连的惊吓而精神失常。
而邓艾是魏国的一位非常善于作战的名将。
他用兵一向以胆大、出奇而闻名。
在他进袭江油关,冲其蜀中腹地的计划被准许后,邓艾带兵绕过甘肃天水,翻越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八百里无人区行军。
由于道路的艰险,加上山区气候变幻无常,以至于很多的魏国士兵和战马失足落下了悬崖,也有很多的士兵由于不适应山区的气候而身染疾病失去了战斗力。
邓艾到达摩天岭后,三万精兵只剩下不足万人,所有的战马被杀了当作干粮。
摩天岭上的一段道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了塌陷,形成了一个陡峭的山谷。
此时邓艾这位年事花甲的老将军可以说是前无进路后是死路。
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这个抉择摆在了邓艾的面前。
邓艾不愧是一个果断的军事家,他在权衡之后,果断的披上毛毡,身先士卒从摩天岭上翻滚而下。
邓艾到达摩天岭下的时候,兵士们已经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了。
正在此时,在他们的前方发现了一座蜀军的营帐。
邓艾一惊,长叹到:“天亡我也!”然而,在久等无动静后,邓艾亲自上前查看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座废弃了的蜀军营帐,在营帐旁立着诸葛亮提的一块石碑,上面写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人争衡不久必死!”邓艾不由仰天长叹到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八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西大邑县境内,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景区内最高峰庙基岭海拔5364米,矗立天际,终年积雪。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就曾眺望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景区集林海雪原、高山气象、险峰怪石、奇花异树、珍禽稀兽、激流飞瀑等景观于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景观以原始森林为依托,四季可游:春看百花,夏观群瀑,秋赏红叶,冬弄冰雪。尤以高山垂直分布的四季风光最具吸引力。随着游人攀登高度的变化,同一季节可览四季风光带。当海拔1300米到2100米的低中山区青山叠翠,繁花似锦的时候,而在3200米以上的高山区则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海拔3312米的红石尖,是天然的观景台,西看绵延数百里的`大雪山,每当旭日东升,可见“日照金山”的奇观。东则可望成都平原一泻千里。
白沙岗一带,一边是云盖雾锁,一边是湛湛蓝天,“阴阳”两界分明,世所罕见。日月坪一带,日出、云海、佛光、华光等气象景观常见。景区水源丰富,千水漂流。九瀑一线天、五彩瀑、豹啸泉为最佳水景。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是珍稀植物的宝库,内有数百亩成片的珙桐林,有绵延数十里的高山杜鹃花,千亩万株的古桂花林。这里还是濒临绝灭的珍稀动物的保护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角雉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达12种之多。景区距成都市区仅105公里,公路直达景区,交通方便。
西岭雪山的地方特产有唐场豆腐、鹤鸣贡茶、双河豆花、蔡山老窖、野猪肉、六二韭。
四川省旅游导游词篇九
泸沽湖是国家4a级景区,居住在这里的是摩梭人。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森林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泸沽湖被当地摩梭人奉为“母亲湖”。也被人们誉为“蓬莱仙境”。
到达泸沽湖之后,可入住摩梭人家,与他们同吃同住,了解摩梭家庭的习惯风俗;还能去拜访末代摩梭土司王妃;乘船、乘车环游泸沽湖,欣赏泸沽湖的美景;亦可到泸沽湖内的岛上游览;到摩梭村寨去走走,和摩梭人聊天,会让你大有收获。晚上参加当地的摩梭人篝火晚会,能让人体味到摩梭人的万种风情。
泸沽湖自然造型十分优美,周围山峦环绕,神姿仙态,洲湾堤岛,或隐或现。湖岸曲折婀娜,逶迤伸展。无数大大小小冲积而成的片片扇表开阔沙滩,提供了游客休息游玩的天然处所。湖东南三家村后山上,有一幽谷蜿蜒而下,这里清泉淙淙。小巧玲珑的“菩萨洞”就幽藏在这条溪谷之中,它是游客养情怡情,避荫纳凉,领略幽谷风光的绝妙境地。泸沽湖具有浓郁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摩梭少女的风姿,独木轻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渔歌,堪称“湖上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