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蕃的一生有什么作为?他最后为何会被孙皓所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是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
王蕃在早年间担任尚书郎一职,之后因为某些原因选择辞官。太平三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请孙休回京即位,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是为吴景帝。孙休登基后,王蕃与贺邵、薛莹、虞汜三人一同担任散骑中常侍,加授驸马都尉。后来王蕃在朝廷的命令下出使蜀国,王蕃也因为品行清雅受到了蜀国人的称赞,出使任务完成后王蕃被封为夏口监军。
永安七年,吴景帝孙休去世,同年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兴。王蕃被朝廷征召为常侍,与万彧官职一样。万彧以前在担当乌程令的时候,与孙皓关系很好,在孙皓即位之后万彧为右丞相,和左丞相陆凯一起辅佐孙皓。万彧本人也仗着与孙皓交好的原因常常戚夫辱骂王蕃,不仅如此当时备受孙皓宠信的近臣中书丞陈声也多次在孙皓面前毁谤过王蕃。王蕃也因为高风亮节,不愿意低声下气看人脸色行事时常违背孙皓的指令,时间长了孙皓也开始慢慢厌恶王蕃。
历史上王蕃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兼通历法、六艺,对天文学也很是精通。在天文学方面他靠着长期观察天象的实践经验在结合张衡的浑天说,在张衡原来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浑天仪。王蕃重新设计的这个浑天仪三分为一度,圆周长1.096丈,移动方便。还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定历法,相比张衡设计的浑天仪来说也更加轻巧。他之后还撰写了《浑仪图记》,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迹,黄道与赤道相交的两点是冬至日与夏至日,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此外他还根据《周礼》,用勾股术弦方法算出了太阳距离地中阳城的 距离,推测出太阳距离其下临之地为8万里,还求得了周天长度。在数学方面他用勾股定理修改了张衡球体积公式中取用π的圆周率,修改并发展了张衡的天文数学,与200年后祖冲之的“祖率”非常接近。
甘露二年,丁忠出使晋国回国,为了赏赐丁忠,孙皓大摆宴席会集了当朝群臣。据史书记载,孙皓常常在宴会上趁着醉意命令他的侍臣嘲讽公卿大臣,并以此来取乐。当时王蕃喝醉后倒在地上,孙皓觉得王蕃这种行为是不敬畏自己感到生气,命人把王蕃抬去了外面。没一会王蕃自己回来了,孙皓看着举止自若的王蕃大发雷霆让手下人将王蕃斩杀在大殿下,卫将军滕牧、征西将军留平都为他求情,被孙皓拒绝了,王蕃被杀时年仅三十九岁,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到了广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