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绣至少需5年培养,专挑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磨去他们的性子,第一年不学技术,而是安排照顾刚满月的婴儿,必须像奶妈一样日夜陪伴,直到哄得婴儿不哭不闹,才算把性格磨阴柔了,经此历练,第二年才正式开始学刺绣。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总称,以明清为盛,多用于宫廷装饰,以用料讲究、设计规范、技术高超而著称。
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从南方共迁来“两万七千户”手工匠人,归入所谓24衙门,包括碾玉、销金、掐丝、牙雕、刺绣等,今天人们常说的“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技艺,从此在北京扎根。
清代时,刺绣受到皇家重视,内务府下属的养心殿造办处专门设置了绣活处,聚合全国各地优秀刺绣艺人在此劳作,由于要做的活太多,人力常常不足,需另请民间高手来赶工,这就给不同流派之间互相融合创造了机会,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京绣。
在习惯上,人们一般将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合称为“四大名绣”,而将京绣、汴绣(出自河南开封)、瓯绣(出自浙江温州)、鲁绣并称为“四小名绣”。
京绣的最大特点是用料华贵,比如龙袍上的龙,除了眼睛、角、鬃发、爪尖、脊骨使用丝线,其他部分都使用金丝线,这样制作出来的龙金光闪闪、立体感强,在京绣中,大量使用金、银、珍珠、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但也正因原料太贵,限制了设计师的发挥,一切必须按规矩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重技术不重创造,章法谨严,却也不免程式化。这对绣工的耐心与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
传统京绣至少需5年培养,专挑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磨去他们的性子,第一年不学技术,而是安排照顾刚满月的婴儿,必须像奶妈一样日夜陪伴,直到哄得婴儿不哭不闹,才算把性格磨阴柔了,经此历练,第二年才正式开始学刺绣,一个师傅只能带一个徒弟。
由于刺绣使用的绒线太细,很容易被手上的硬皮刮起绒,影响刺绣效果,故对绣工的手要求极高,不能沾水,有的绣工几十年没做过家务活,就是为了养好一双手。
清朝衰落后,京绣匠人纷纷自立门户,在前门外西湖营开买卖,计有德源兴、德信成、鸿兴德等20余家,形成了“刺绣一条街”,深受当时外国客人关注。西湖营本名西河营,原本是军营,因清代附近有泄水河,为防止洪水,专门在此驻军负责疏通、抢险,后河道干涸,驻军亦撤走,这里不仅靠近前门,且靠近原宫廷的绣花作坊所在地南草市。
京绣在民国初期一度辉煌,好的艺人月收入可达20圆大洋,但由于社会动荡,特别是日寇占据北京,京绣产业一蹶不振。1949年后,京绣买卖纷纷公私合营,迁到其他地方经营,西湖营胡同因而渐渐丧失了号召力。
传统京绣制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不断翻出新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它的人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技艺传承的危机,令人忧心。2014年11月11日,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