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一生“两起两落”,三次担任“江宁知府”,两次从南京到开封任宰相,推行变法。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其诗作《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其四始皇驰道》中,寻访了秦始皇在古代南京留下的江乘县与秦驰道遗迹。面对这些千年前的古迹,王安石却连连哀叹。
穆王得八骏,万事不期修。茫茫千载间,复此好远游。
车轮与马迹,此地亦尝留。想当治道时,劳者尸如丘。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其四始皇驰道》宋王安石
江乘县是南京地区的秦代古县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行政建制的发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江乘县的管辖区域主要是沿江地带,但起先并不是为了发展沿江经济而建而是为了迎接秦始皇的到来。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准备从会稽(在今浙江绍兴一带)返回咸阳,途经当时的栖霞山附近,准备乘船渡过长江。当地官员遂将秦始皇渡河区域设置为“江乘县”,以此铭之。虽然当时的江乘县管辖面积并不大但地处长江下游的交通要道,当地一度人流如织,商贾云集,经济发达。到隋朝开皇初年,江乘县被宣布撤废。
秦始皇东巡自江乘渡江不仅造就了“江乘县”这个地名,而且当年驰马于此也见证了一段赫赫有名的秦驰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在秦故地与六国境内的旧道基础上兴修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根据车同轨的标准,秦驰道均宽50步,可并驰2车,以利管理六国旧地和方便战争前线的补给,还能使秦始皇出巡时畅通无阻。而当时的江乘县内同样也修筑了这样一段驰道。秦驰道修成以后直通南北,规模极其宏大,它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成为秦王朝全国交通网的主纲之一,也一度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干线。秦驰道因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了。
在王安石的《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其四始皇驰道》写到的“想当治道时,劳者尸如丘”足以使人遥想当年修筑秦驰道的情形,场面定是宏大而悲壮的。无数壮士莽汉、老幼病弱者赤膊裸肤面带饥色和愁苦无奈之状,在刀戟威逼下凿石开山,抬土夯筑或像蚂蚁搬家一样背土填谷,不难想象“秦直道”的修筑定是与万里长城一样不知埋入了多少尸骨。
无论是后人对秦始皇的作为称赞为千古伟业,还是批评为劳民伤财,但从王安石看来,很难得到正面评价。我们知道,王安石主政思路是“抑制豪强,接济民生”。他的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