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自推行以来就饱受猜忌,出现了一波拥护派和守旧派,一方拥护一方反对,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保守派从各方面攻击变法,企图罢免新法,而著名的司马光就被归列为守旧派一党,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不禁让人们好奇,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雕像
司马光曾在宋仁宗时期就提出了免役法,照理说其思维模式和想法与王安石是接近的,其次司马光曾支持范仲淹改革,不算是因循守旧之人,到了真正变革的时候为什么会反对呢,其原因各有说法,其众说纷纭。
说法一:司马光认为这场变法推行的新法弊大于利,弊处要比好处多,这就觉得没有变法的必要了。
说法二:司马迁生活于封建社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学的毒害很深。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司马光就是属于守旧派的一员,故而反对变法,属于理念差距。
说法三:司马光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变法受到最大程度伤害的要数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团臃肿而庞大,在这个体系中,官员人数众多,享受国家很好的俸禄优待,有钱拿还不用办事,文武百官的生活可谓是相当幸福的。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针对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权及损害了其经济利益。
司马光当时正在写《资治通鉴》,他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本著作,写完他已经是个66岁的老头子了,司马光一心就想编修史书,对政治没有野心,他反对变法是因为出于私心。当时当官俸禄高,事情少,自己要想无后顾之忧的写书,又有钱养家,那么当官是最好的选择了,每月有钱拿,又能干自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种说法谁真谁假,真真假假现在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是人们对于当时的风云人物王安石的好奇却丝毫未减,许多人问王安石性格如何?关于王安石性格,后人也不能多加以批判,以下均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整理的一些观点。
王安石像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政治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官方发布,成为了官方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上任,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这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豚斋闲览》,主要讲的是王安石出的一则谜语,因为这段话是用古文记载,记载了王安石与友人两人互猜谜语的典故,可谓是妙趣横生,创意十足。
王安石插画
引原文:
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译文:
王荆公就是所谓的王安石,一天他出了一个谜语,谜语是这样的:画时它是园的,写作的时候它是方的,到了冬天它就是短的,夏天的时候它又变成了长的。吉普听完后一下就解开了谜题,他说道:东海里生活着一条鱼,这条鱼它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如果再剃掉它的脊梁骨,得出来的东西就是你说的这个谜语的谜底了。
吉普没有直接就讲出谜底,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谜语来解这个谜语。王安石戏作谜语的谜底就是日。说起“日”字不就是王安石说的么?日用图像表示的时候是圆圆的,写出来的“日”字是方的,太阳的长短和季节有关,冬天是日短夜长,夏天是日长夜短,所以日不也是冬时短,夏时长。
再说吉普的那个谜语,东海有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取“鱼”字,去头去尾就是“田”字,在除脊梁骨,那就是“田”字去一竖,去完就是“日”,也就是王安石谜语的谜底了。
王安石戏作谜语这个典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字功底也可看出古人的业余生活方式,吟诗作对,作谜猜谜,可谓是另外一种言情雅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