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在执政长达五十余年,为什么没能像管仲一样,实现齐国霸业呢?晏子和管仲到底有啥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管仲能成为千古名相,当然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名显诸侯。他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管仲年轻时就和鲍叔牙交好,两人一起经商,管仲出的本钱少,分红时却要拿得多,鲍叔牙因为管仲家贫,从不与他计较。管仲参加战争时,老喜欢躲在后面,如果失败了,跑得比谁都快,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怯懦,而是理解他有老母需要赡养。后来,管仲当了丞相,使得齐国富强的同时,他自己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生活相当奢侈。
管鲍之交
姑且不论鲍叔牙如何看待管仲,管仲自己能做出这些事,怎么看也不是君子行径。其实从这些小事中就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做事以实际利益为导向,这也和他的治国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管仲提出爱民富民,提出尊王攘夷,并不是他有多仁义,而是打着正义的幌子,行牟利之实。当然只有战略眼光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措施来达成目的,管仲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齐桓公对管仲的谋略大为赞赏,拜为丞相,尊为仲父,让其全权打理国家事务。管仲知人善用,对内积极采取措施使国家迅速富强,对外举着尊王的大旗趁机谋求私利,任何行动的背后其实都是经过利益的权衡。孟子曾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而管仲正是霸道的先行者。
说完管仲,再来谈下晏子。晏子晚于管仲百余年,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齐国大夫。他辅佐过三位国君,为政期间经历了崔庆之乱、四氏内乱。君主无德,权臣乱政,在齐景公时,才被拜为丞相。为政期间他从不结党营私,始终以国事为重,善于进谏,勤政为民。多次劝谏景公少用酷刑,减轻赋税,本人也是十分节俭,应该说晏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传统的忠臣君子形象。
晏子
齐景公喜好酒色,连续多日不理朝政,大臣弦章以死相谏。晏子也想去劝谏,景公对晏子说:弦章让我不要再饮酒,若寡人不从,他便以死相逼,若我听从他的,那臣子的话岂不成了规章制度?我正在为此犯难呢。晏子答道:弦章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像夏桀商纣那样的君王,恐怕早就死了。景公莫名其妙的受了一顿表扬,还怎么好意思杀弦章,于是放了弦章,也终止了饮酒。晏子的劝谏和弦章不同,他是明褒暗贬,齐景公又不傻,当然也意识到了错误,只是这种方式他更容易接受。
晏子劝谏
还有一次,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便迁怒马夫,非要将马夫处于极刑。晏子阻止并劝谏道:请问主公,尧舜禹这些贤王们,是谁先开始使用极刑的?景公道:是寡人。于是景公不再施刑,要将马夫打入大牢,晏子请求给马夫列举罪状。晏子对马夫说道:第一件罪,主公让你养马,你却把马给弄死了;第二件罪,你弄死匹马还不要紧,你弄死的却是主公最喜爱的马;第三件罪,你让主公为了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说后会怨恨,诸侯们听到后会轻视齐国,你又让主公背上了骂名。景公急忙制止道:放了他吧,放了他吧,别损害了我的名声。晏子循循善诱,反话正说,让景公不经意间便放弃了恶行。
晏子机敏善辨,及时匡扶国君的过失,确实稳定了齐国局势,然而要和齐桓公时期的齐国相比,则是昔非今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晏子的执政环境和执政理念与管仲不同,另一方面时移势易,齐国内乱导致的衰落,外部晋、楚等国的崛起,此消彼长,齐国已经失去了称霸的环境。
晏子执政期间,齐侯的地位早已不同往日,国君都受制于人,又怎能给晏子一个全力施展抱负的机会。晏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对外和平发展,以德服人。同时他也不卑不亢,面对强楚敢于针锋相对,分毫不让,他的治国理念应该更倾向于王道。并不是说王道不如霸道,因为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天下为私的封建时代,王道确实难以实现。况且无论霸道还是王道,都要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管仲的个人操守不如晏子,但他的功绩确实显得更大。
晏子使楚
这并不是晏子的过错,他的无奈也是所处时代的无奈。正如晏子舌战荆蛮时所说:夫自周纲失驭,五霸迭兴,齐晋霸于中原,秦霸西戎,楚霸南蛮,虽曰人才代出,亦是气运使然。以晋文雄略,丧次被兵;秦穆强盛,子孙逐弱;庄王之后,楚亦每受晋吴之侮,岂独齐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