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公孙弘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相期间的名声为何不好?

历史趣闻 2024-08-09 16:36: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汉武帝时...

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汉武帝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位丞相,名叫公孙弘,在为相期间名声一直不是很好,被同僚一致认为是一位毫无原则、偷奸耍滑、心胸狭窄、八面玲珑的奸臣,然而,当我仔细阅读了他故事后,才发现大家可能错怪了他。

公孙弘的经历很励志,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犯法后被贬为庶民,家贫,迫于生计,为别人养猪谋生,一直浑浑噩噩混到四十多岁,不想再虚度光阴,于是开始发奋读儒家经典《春秋》。

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二十余载,到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出了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儒,拥有了众多的崇拜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成了网红。

按理说,人到了六十多岁,该退休养老,颐养天年,这辈子也就结束了,可是,公孙弘的粉丝们可不答应,一致推举他参加朝廷的策问。

原本公孙弘不想再去做官了,但他熬不过粉丝对他的一片殷切期望,那就试试吧。正因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公孙弘在策问时把他的真实理想全部倒了出来。

他提出了“治民八条“指出皇帝要以德治国,顺应天时,社会就会和谐,若皇帝倒行逆施,上天将会降下灾害。他的文章言辞犀利,痛陈时弊,力推改革,为皇帝如何治国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主持策问的主考官看了之后吓傻了,呈皇帝时特意将他的策问卷放在了最后。可能别人写的都是假大空,武帝竟然很欣赏他的答卷,将他定为第一,封他为博士,从此他官运亨通。

然而,为官之后的公孙弘却落了一个奸臣的坏名声。

在朝庭议事时,公孙弘只是提出问题,却不肯面折廷争,一旦皇帝做出了决定,公孙宏立即附和皇帝的说法,并为皇帝的说法提供理论依据,这样玩下来,让皇帝龙颜大悦,没几年工夫就升任丞相,位居三公。

尤其过分的是,公孙弘和同僚们约好议题、观点,到了武帝面前,一旦发现风向不对,公孙弘立刻顺从皇帝的意思进行现场发挥,这让性情耿直,经常打头阵的汲黯心里很不爽。

实在气不过的汲黯在廷议时当场发飙,指责公孙弘为人太不厚道,奸诈无情,原本提案是他俩一起敲定的,廷议时他却临时变卦,实在是小人所为。皇帝问公孙弘可有此事?公孙弘面不改色地回答:了解我的认为我老实忠诚,不了解我的以为我奸诈无情。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丞相却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汉武帝在位期间有十三个宰相,其中三个自杀,三个被杀,当公孙贺听说武帝要他做宰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授”。

而公孙弘任宰相时,却很少受到皇帝的责难,做得风声水起,而且开创了汉朝无功封侯的先河,他之所以在廷议时毫无原则,八面玲珑,因为他明白,只有皇帝爽了,他也就安全了。

这也是公孙弘一种生存哲学,官场生存环境是如此恶劣,首先要做的是保命,再谈建功立业。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别人做君子,做烈士,而自己却做一个被感动的看客,这对公孙弘不公平。

还有几件事情公孙弘被认为做得很不地道,甚至有些阴,《汉书》上是这么写的:

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

因为汲黯看不惯公孙弘的虚伪奸诈的小人作派,经常在朝廷上对他进行挖苦嘲讽,使公孙弘非常恼火,他决定要报复汲黯。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为国荐贤”的阴招,向汉武帝建议汲黯出任右内史。

因为右内史这个官不好当,里面全是皇亲国戚,谁都不敢惹。公孙弘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汲黯去淌这摊浑水,等他出了差错,让皇帝治他的罪。

哪知汲黯在右内史的任上干得非常好,把那个乌烟瘴气的腐败衙门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绩斐然,公孙弘的阴谋没有得逞。

有人借此说事,说孙公弘阴险,想要公报私仇,置汲黯于死地,其实,我不是这么认为,汲黯疾恶如仇又有办法,让他出任右内史,那是再合适不过。事实上他也干得非常好,也算是人尽其才,根本谈不上打击报复。

大儒董仲舒也看不惯公孙弘的为人,他曾骂公孙弘是阿谀奉承的小人,对他非常鄙视,这令公孙弘极其气愤,他想出了一个阴招,欲借胶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

当时,汉武帝的胞兄胶西王,骄横狂悖,杀人如儿戏,即使是朝廷命官也不放在眼里,想整谁就整谁。公孙弘举荐董仲舒“使相胶西王”,这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给董仲舒穿小鞋。

哪知胶西王听说大儒董仲舒到来,对他毕恭毕敬,嚣张的个性收敛了不少。董仲舒也明白胶西王的德行,为人处事格外谨慎,最后以“病免”告退,平安着陆。

其实,让董仲舒“使相胶西王”,是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试想一下,胶西王的品行如此恶劣,除了董仲舒,还有哪个官员能够使他收敛,不再为害一方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孙弘并没有打击报复,反而是用人得当,人尽其才呢。

至于有人说,公孙弘公报私仇,害死了主父偃,但是请先看看主父偃到底做了什么,是不是该死?

主父偃发达之前,曾辗转于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受尽了冷遇和白眼,所以,他对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的藩王充满怨恨,一心想着如何复仇。

机会来了,主父偃当上了中大夫的高官后,他刻意搜集一些诸侯王曾经的丑事进行打击报复。他查处到燕王和他女儿有乱伦,逼燕王自杀。接着他又发现了齐王与他姐姐的私通,又逼齐王畏罪自杀。

偏偏齐王年纪也不大,还没有子嗣,自杀后封国就被汉武帝收回。主父偃这么一搞,所有的藩王“皆畏其口”,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我保全,主父偃照单全收,还做起了买官卖官的生意。

主父偃的行为引起了王公贵族们的不满,更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武帝将他下狱,本来汉武帝只是想惩罚一下他,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哪知公孙弘却站出来奏了一本,断送了主父偃的性命。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无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意思很明白,皇帝要是不杀主父偃,你就是贪图齐国封地,包庇主父偃,残害皇族宗室。话说到这个份上,主父偃还有活路吗?汉武帝只得下令将主父偃处死。

有人说,公孙弘不够仗义,主父偃与他同朝为官多年,多多少少有点感情,别人落乱的时候不拉一把就算了,临了还要踹上一脚,置人于死地,真是绝情。

不过,站在宰相的角度来说,主父偃这样一个人该死,他公报私仇,以下三烂手段揭人之短,逼得诸侯王人人自危,趁机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简直罪大恶极,公孙弘这样做难道不是为朝廷除害吗?

所以小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绝不能人人亦云,我们既要察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最终取得的成绩。事实上,在公孙弘任内,他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对汉武帝的施政有巨大帮助,算得上是一位贤相。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