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瞻和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明姜维尚在,为何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了?
一、为何蜀汉灭亡会让人痛心?
无论看《三国演义》,还是深究正史。蜀汉的灭亡都是让人非常痛心的一件事。也正是因此,后人对刘禅的评价,明显存在两极化——当然,主流还是否认的,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刘禅最终不战而降的这件事上。
所谓“此间乐不思蜀”。刘禅的这一句话,让人五味杂陈。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人则无可奈何之下,玩了一把黑色幽默。
所谓:此间乐?不!思蜀也!塞入几个标点符号意思大变!这既是对刘禅的鄙视,同时也是对蜀汉的爱之深恨之切。那么,为何蜀汉的灭亡会让人如此痛心?概括说来,有三点原因。
其一,蜀汉能圆人们一个英雄梦。蜀汉的创建者刘备,属于草根一枚。别看《三国演义》没事就替刘备吼皇叔。但实则在东汉末年,皇叔堪称遍地走,极少数者成了诸侯。
比如刘表、刘焉(刘璋)。但绝大多数者都成了如刘备这般的“织履贩席之辈”。须知连皇上都成了“橡皮图章”,皇叔算个啥?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刘备成就了“皇叔”,而非皇叔成就刘备。
因此刘备带着强烈的草根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关羽、张飞,这两位草根猛人的辅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关张身上就透出了这信息——能圆人们一个英雄梦。这便让绝大多数的吃瓜群众,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倾向。
其二,蜀汉出了一位诸葛亮。有人总喜欢问:是蜀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蜀汉?其实在笔者看来,最公允的答案就是互相成全。还是刘备说得好,就是“鱼水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比如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就曾公开表示过:我手中咋就没有诸葛亮这种人物啊?害得我这个累。但最终司马炎的这句话却成了笑话——是啊,为啥没有呢?因为你天天坐着羊车,在后宫佳丽从中跑,却还想要诸葛亮,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因此“诸葛亮现象”,属于历史独有。不排除后世之人想当诸葛亮,奈何皇上大哥不让当,却还喊着为啥没有诸葛亮。三国因有诸葛亮的存在,而变得有了“温度”,至今依旧温暖着后人。
其三,便是刘禅不战而降!只因有了缺憾,才达到了完美!道理很简单,强烈的反差何和反衬,才能造就丰富的话题性,形成持久不衰的热度。
人们探讨蜀汉灭亡,刘禅不战而降时,总不忘刘备创业的九死一生,诸葛亮散发着强烈的理想光芒,高歌着《出师表》五伐中原(六出祁山)。所以人们才会痛,才会恨。其实爱和恨,无非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互相促成,互相成就,不可分割的。
比如刘禅投降时,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都写得很明白,明明姜维尚在,手握数万蜀汉精锐雄兵,可刘禅却选择了投降!那么这到底为何?此问题的钥匙,掌握在一人手中,他便是刘禅的女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二、诸葛瞻:刘禅的最后希望
笔者曾经说过,刘备敢举国托孤诸葛亮,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刘备死时,诸葛亮还没有后代。懂得人,自然明白这意味着啥。不懂者也无所谓。就如笔者从来不信曹操和司马懿,一出娘胎就要篡权一样——为子孙当牛马,是曹操和司马懿最终选择的催化剂。
诸葛亮在四十六岁时,才生出了诸葛瞻。不到八年后,诸葛亮便星落五丈原了。所以,为何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那么有出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不行?还用解答吗?就一个答案:诸葛亮没时间去好好培养!
但这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关注儿子的成长,比如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就流露出了对诸葛瞻“过早卓越”的担忧。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神童,不利于成长和成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诸葛瞻必是非常聪明的。
奈何诸葛瞻还不到八岁,诸葛亮就去世了。此刻的刘禅已经28岁了,从此诸葛瞻就等于成了刘禅“义子”的角色。刘禅虽无雄才大略,却是一位人情味满满的皇上,这点无人能反驳吧。
当诸葛瞻17岁时,刘禅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由此,诸葛瞻开始崭露头角了。先担任羽林中郎将,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显然,刘禅对诸葛瞻异常信任和重用。
公元258年,尚书令陈祗病逝,大将军姜维随后返回成都,诸葛瞻、董厥统领尚书台,朝政则更多掌控在黄皓手中。也就是说,在此刻黄皓代表着刘禅,姜维代表着军方,诸葛瞻、董厥等则属于朝中顶梁柱了。这明显是一个三足鼎立的稳定架构。
随后刘禅为了培养诸葛瞻,开始让他掌控军权,加封诸葛瞻为“卫将军”等。对于诸葛瞻进入军界,并节制诸军,显然有人是不高兴的。比如《三国志》载:廖化曾约镇军大将军宗预,一起去拜会诸葛瞻,宗预对此却毫无兴趣,认为没必要。
同时此刻的姜维,也在代表军方发声,要求除掉黄皓!自然刘禅不答应,采取了包庇策略。那么诸葛瞻对此啥态度?恐怕就是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内斗!果然,姜维怕黄皓打击报复,而避难于沓中屯田。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啥?
似乎只有一条:无论刘禅还是诸葛瞻,都对姜维一味北伐心生不满了。作为刘禅来言,他必须要找出一人节制住姜维,而诸葛瞻便是人选。
奈何此刻的蜀汉,已经达到了“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的地步。也就是说由于内斗严重,出兵打仗跟玩一样,守备也松懈异常。刘禅想依靠诸葛瞻挽回,显然不现实,同时也没人给他这个时间。
钟会和邓艾扑向蜀汉!钟会军队拖住姜维,邓艾偷袭阴平得手,直扑成都而来。诸葛瞻成了刘禅的最后希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跟邓艾的绵竹之战爆发了。
这一战刘禅连自己的禁卫军,都交给了诸葛瞻,奈何诸葛瞻却战败了!
三、诸葛瞻:我有三罪
诸葛瞻临死前大呼:“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随后殉国身亡。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诸葛瞻临死前这句话表示,他跟姜维不和,甚至是爆发了内斗。以至于还都非常奇怪,明明这两位都是蜀汉顶梁柱,一个诸葛亮之子,一个号称诸葛亮的学生,咋不团结呢?
其实笔者认为,这无非是表明了蜀汉末期的失衡状态,不能说诸葛亮跟姜维不和或内斗。刘禅也好,诸葛瞻也罢,明显了解蜀汉的局面,都想极力改变,奈何力不从心。
但不论怎样,诸葛瞻虽战死了,但姜维尚在,为何刘禅却选择投降?听听当时蜀汉朝廷上的声音就明白了,几乎一片投降声。那些蜀汉的主战派在哪儿?全随着诸葛瞻战死沙场了。
比如诸葛瞻父子,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赵云之子赵广,李恢侄儿李球……人们总喜欢于把他们当成符号,已衬托蜀汉亡国前的悲壮,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刘禅并非没有抵抗,而是他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宝,全押在了诸葛瞻身上,以至于连禁卫军都给了。所以,当诸葛瞻带领着这些主战派,几乎全部殉国后,还如何能在朝廷上,听到抵抗的声音?刘禅投降时,几乎已成孤家寡人了,是被逼着投降的!
虽说姜维还手握蜀汉的精锐雄兵,却正在跟钟会军队对峙——如今,我们都看过历史剧本,了解钟会已经有了退兵想法了。但当时谁能了解?也就是说,姜维被普遍认为根本回不来的。
再者言就算刘禅要守,如今主战派几乎全随着诸葛瞻殉国了,谁还听刘禅指挥?
所以诸葛瞻临死前大呼:吾有三罪。前两条是对蜀汉内耗和内斗的痛恨。而最后这条,“进不守江油”,则是对自己无能,未挽回局面的痛恨,且就算逃回去,也已经无法改变一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