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了改变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作乱的弊病,赵匡胤决定重文轻武,并且立下石碑,要求宋朝历代帝王都不准杀士大夫。所以说,宋朝文臣是极其幸运的,即使是直接讽刺朝政的苏轼、变法失败成为众矢之的王安石,最多也只是被贬,很少因此被杀。但到了明朝,文臣的尊严似乎跌到谷底。例如,明朝三大才子中的解缙(下图)死于朱棣之手,杨慎被贬一生,徐渭也受尽牢狱之灾。
不仅仅是明朝三大才子命途多舛,就连明朝初年的“诗文三大家”,也都难逃厄运,“明初诗文三大家”指的是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元史》的总编修,在72岁高龄被朱元璋流放,客死异乡。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才华经天纬地,疑似被刘伯温下毒而死。最后一个是高启,因为在诗中写下了“虎踞龙盘”四个字,被朱元璋下令腰斩。
高启生于元朝末年,苏州人,才华横溢,清朝赵翼曾评价高启是“明初诗人之冠”,他和刘伯温、宋濂齐名,但若论诗词上面的成就,高启比后者要略胜一筹。元朝末年,朱元璋占据南京,张士诚占领苏州,因为高启是苏州人,所以张士诚便近水楼台,派人请高启入“朝”为官,高启当时只有16岁,被张士诚聘为高级幕僚,在张士诚麾下诸位文臣中,高启就如一颗明珠一样,十分耀眼。但是,高启恃才傲物,很快被官场的人排挤,高启从此辞官隐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此时的高启已经32岁,因宋濂和刘伯温的推荐,高启被朱元璋请入朝堂,担任翰林院编修。高启的才华有目共睹,而且他比宋濂、刘伯温都年轻,朱元璋十分欣赏,重点培养。朱元璋让高启担任两个职务,第一是协助宋濂编修《元史》,第二是做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这两项工作都非常难得,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三年后,《元史》编修完成,高启厌倦官场生活,提出辞官。朱元璋赶紧挽留,并且许诺提拔高启为户部侍郎,只要高启再进一步,他有可能在40岁之前就当上户部尚书。但是,高启却没有给朱元璋面子,他铁了心要辞职。朱元璋无奈,就赐他一笔钱,放他离去。《明史》云:
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亦固辞,乃见许。已,并赐白金放还。
从这方面看,朱元璋对待高启还是很厚道的。但是,不久高启便惹祸了,高启在他的《题宫女图》诗中,写下一句: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将深宫中的犬吠写得如此生动,朱元璋认为高启是在讽刺自己,所以对高启怀恨在心,只是引而不发。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大事,高启被朱元璋抓住把柄,再也未能翻身。
洪武六年,苏州来了一位新知府,此人名叫魏观,曾担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等职务,为官清正,口碑很好,被朱元璋外放为苏州知府,打算在外地历练几年,再给予重用。魏观上任后,发现苏州知府衙门地势低洼,每逢雨水天气都需要派大量人手疏通沟渠,十分不方便。于是便打算搬迁苏州知府衙门,衙门的新址选在了张士诚在苏州的旧皇宫上。
其实,苏州府最早的位置就是张士诚的皇宫,只是张士诚称帝后,把旧苏州府衙改成了自己的皇宫,而另建了一座苏州府衙。魏观只是把苏州知府衙门重新搬到原来的地方。古代盖房子最后的落成典礼称为“上梁”,仪式非常隆重,要邀请当地的士绅前来庆贺。魏观请来了苏州的大才子,大名鼎鼎的高启来为苏州新衙门写一篇《上梁文》,高启难得为家乡做一件大事,酝酿许久写下《郡治上梁文》,这篇文章文采斐然,是上乘之作,但不巧的是,高启用了“虎踞龙盘”四个字。
且说苏州知府把衙门改到了张士诚的皇宫旧址上,朱元璋认为魏观有“心怀异志”之嫌,将魏观革职罢官(后来被杀)。在查此案时,朱元璋意外的发现了高启的名字,然后又发现了《郡治上梁文》中的“虎踞龙盘”字样。朱元璋认为,只有帝王的住所才能是“虎踞龙盘”,高启把张士诚的旧居说是“虎踞龙盘”,很明显是仍感念张士诚,如此大逆不道之人,断然不可留在世上。高启就这样被锦衣卫抓回南京,判处腰斩,连伸冤的机会都没有。
《明史》云:
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高启才华出众,诗词冠绝明初,只可惜因文字狱案被朱元璋腰斩,十分可惜。实际上,高启只是明朝诸位才子命途多舛的一个开始。如果说宋朝是文臣们的乐土的话,那到了明清时期,文臣的尊严被封建社会逐渐吞食,最后只剩一丝残渣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