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王独大带来的隐患,决意进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吴三桂等人的反抗,引发“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持续八年,终于被平定,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周培公。
周培公因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功臣,最终却没能落得好下场,死在了边远之地。
一纸削藩令,血火满江山
清军之所以能够入关,很大程度是因为汉族地主的帮助,这其中,吴三桂就是典型代表。
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愤而投降清军,并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吴三桂更是为清廷南征北战,平定南明,缢杀永历皇帝。
因为这些功劳,吴三桂得以守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在当时,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势力非常之大,其实力几乎可以与清廷相抗衡。
这样的一股势力盘踞地方,中央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康熙皇帝决议削藩,但因为康熙皇帝操之过急的举措,直接激反了藩王。
三藩之乱震荡天下,吴三桂率兵出云贵,下湖湘,屡战屡捷。
与此同时,孙延龄在广西造反;罗森等人在四川造反;耿精忠在福建起兵;盘踞台湾的郑经也起兵响应,攻略福建;吴三桂的心腹王辅臣也在西北起事。
一时间,清王朝的半壁江山都陷于战火之中,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而清军自入关以来,久疏战阵,各方势力又虚与委蛇,在叛军面前节节败退。此时的康熙皇帝才意识到,自己早先的举动有些过于莽撞。
但是,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可走,只能孤注一掷与叛军决战。
三寸之舌,搅动天下风云
周培公本是荆楚之人,其父早亡,其母殉节而死。自幼孤苦的周培公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官府的小吏,因为依附于权贵而走入仕途。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爆发,而王辅臣在陕甘地区起兵以策应吴三桂。吴三桂的策略就是打通湖湘之地与陕甘地区的联系,与王辅臣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对清军的包围之势。
作为康熙皇帝,他也看出了吴三桂的这一意图,因此接下来的战争的重要关节,就在于是否能够解决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率军平定王辅臣的叛乱。而此时,周培公就在图海的军营之中效力。
作为幕僚,周培公给图海献策,他认为王辅臣叛乱的缘由不过是贪图权势以及为形势所逼,只需要晓之以形势,动之以情理,就能说服王辅臣,轻易解决西北战事。
而此时,王辅臣手下的一个叫龚荣遇的人,是周培公的同乡,他屡次劝谏王辅臣投降,但王辅臣拿不定主意,龚荣遇因此私信联络了周培公。
图海对周培公的建言十分感兴趣,就连夜报告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觉得有理,就立即召见了周培公,并任命他为参议道台,还赐给了他黄马褂,让他前往说服王辅臣。
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举棋不定的王辅臣果然听从了周培公的谏言,同意出降。
如此,西北战事不战而解,也使得吴三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凭,三藩之乱的转折点因此到来。
很快,清军一反颓势,发动了对吴三桂的反扑,终于在康熙二十年攻陷昆明。此时的吴三桂早已病逝,他的孙子吴世璠自杀而死,三藩之乱最终平息。
树大招风,晚景不胜悲凉
因为周培公在推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论功行赏,康熙皇帝问他想要什么奖赏,而周培公却说,自己只要给为父殉节的母亲一个旌节。
最终,朝廷追封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他的父亲为朝烈大夫,还亲自给他的父母写了祭文,周培公为此还回家守孝三年
此后,守孝期满,周培公得以出仕,供职于山东。但是,因为和当地总兵不和,周培公在任上工作不久就辞职返乡,回到了湖北老家。
在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起兵反清,成为国家大患,周培公忧心国政,立即给康熙皇帝写了奏表。
此次,康熙皇帝虽然启用了周培公,但是却并没有让他前往西北战场,而是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让他为国戍边。
这个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虽然是康熙皇帝的老家,但在当时也是苦寒之地,周培公到此上任,在世人眼中,无异于流放。
周培公为国尽忠,康熙皇帝为什么却要将他流放到苦寒之地呢?其实,任命他到盛京,本来也不是他的本意,只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
当时的清政府才刚刚坐稳天下,对外人的提防之心十分之重。而周培公作为汉族官员,无法融入到当时的清廷贵族中去。
不仅如此,清廷贵族还十分忌惮像他这样的人威胁到自身的地位。此时的康熙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能忽略这些人的意见。
可见,周培公被发往盛京,实则是朝中有人刻意排挤。但没料想的是,周培公此去,却再也没有回来。康熙四十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周培公病逝于任上。
一代名臣,晚景若此,实在让人悲叹。据说周培公在病重之时还向康熙皇帝举荐了姚启圣,自身已经沦落至此,还能为国荐贤,周培公的胸襟也是让人敬佩,他也无愧于一代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