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雄主,康熙一生内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铲除噶尔丹;外驱沙俄,维护国家主权。他的文治武功,即便放在历史上的帝王群,也称得上佼佼者。然而,在立储问题上,他却多次失误,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晚年的心境和朝局。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非常之时立储君,并悉心栽培
康熙十四年六月,三藩之乱如火如荼之际,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出人意料地表示,要立赫舍里所生的刚满周岁的胤礽为太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他派遣重臣,祭告天地,次日,康熙亲临太和殿,举行册封典礼。当时,正直三藩之乱,康熙本人也就二十出头,为何会在此时建储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康熙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皇权。儒家学说是封建皇权的理论基础,为保证皇帝一家一姓的长期统治,在权利分配与延续上,总结出天子在位期间公开建储的基本方式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并为后世王朝所认可。
满清宗室先祖出生关外少数民族,且以八旗立国,因此入关前,在选择继位人的问题上,并未遵循儒家原则,而是皇帝在位时不立太子,皇帝去世后几位大佬商量。这种原始的推举制,必然引起贵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并影响皇权。因此,努尔哈赤去世后,出现了诸王相争;皇太极去世后,又出现黄、白两旗的尖锐对立和摄政王专权的局面。
顺治亲政后,亲自掌控上三旗,从而改变八旗大佬拥戴新君的规则,使得康熙顺利继位。但是,上三旗力量的增强,在皇权更迭之时,也对皇权构成影响。之前为皇帝所掌控的上三旗,倚仗拥立之功,又反过来控制了皇帝,让少年康熙处处掣肘。
在学习儒家经典后,康熙了解了历朝历代的建储原则,再结合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他为了保障皇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于是,立了胤礽为储君。当然,康熙与胤礽的母亲赫舍里的感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为了将胤礽培养成未来的圣君,康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册封胤礽为太子那刻起,康熙便经常将其带在身边,给他讲授儒家经典、治国之道。随着胤礽的成长,康熙讲授的内容也逐渐深化,不仅讲授祖宗创业不容易,也讲守成之艰难以及行军布阵之法。“大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康熙皆“事事精详指示”。同时,鉴于自己政务繁忙,康熙还为胤礽请了当世名儒,如熊赐履、李光地、张英等人。几位大臣自然不敢怠慢,对胤礽倾囊相授,从而使他从小就系统性地接受了儒家传统教育。
在康熙和大臣的悉心栽培下,胤礽进步很快,八岁时就通晓满汉双语,并能流利地背诵《四书》;几年后,弓马骑射也像模像样,气质非凡。这时,康熙带着他处理政务。由于胤礽处事认真,恪尽职守,不仅康熙点赞,朝中大臣也赞不绝口。
康熙二十年以来,康熙竭尽全力维护太子的权威,对于不尊敬太子的满汉大臣,不管他们是谁,权力有多大,照样严厉打击。为了将胤礽培养成理想的继位人,康熙真的下了血本。
传统与朝廷的土壤,导致父子之间产生隔阂,相互不信任
随着胤礽的从政,他与康熙的矛盾也开始产生,并不断激化。这种君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并非康熙朝的特例,而是封建社会贵族权利再分配斗争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虽然儒家士大夫以及帝王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嫡长子立储的传统,以此对皇室内部不同地位的人加以约束,但因利益驱动,几千年的王朝史,也不乏子杀父、弟杀兄的案例,真正以嫡长子继承者并不多。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不立储还好,一旦立储,必然爆发皇储之争。康熙立储后的十几年中,没有出现君与储君的矛盾,只是因为胤礽年幼。只要太子长大从政,就会争夺、侵犯皇权。
除了历史根源,清朝的特殊情况,也提供了君与储君爆发矛盾的土壤。满清是少数民族没有立储传统,老皇帝去世后由贵族公推。康熙立胤礽,是家族历史上头一回,但八旗贵族的习惯和心理观念还是存在。所以,康熙册封胤礽后,各级满清贵族,尤其是皇室宗亲,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导致胤礽成为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明里暗里打击胤礽。而康熙在立储时,既未吸取前朝经验不让太子参与朝政,又前后分封诸位皇子为王,并让他们全部参与政务。在这种情况下,胤礽与兄弟、胤礽与皇帝的矛盾便交织在一起了。
忍无可忍,父子情义尽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与胤礽之间开始出现摩擦。这年七月,康熙在外亲征噶尔丹,正在部署乌兰布统的战役时却突然生病,于是,连忙召集胤礽前来侍驾。按照正常逻辑,父亲生病,当儿子的应该忧心如焚,但胤礽见到康熙后,却无动于衷,一点关心的态度也没有。这让康熙很不满意,让胤礽先行回京。此后,康熙开始有意识地对胤礽的礼仪加以抑制。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率领诸侯王公祭拜祖宗,先让礼部制定礼仪。按照惯例,皇帝与储君的礼仪有显著不同,但这次礼部尚书却将胤礽的地位几乎摆在与康熙一起。康熙得知此时,马上下令礼部,要求有所区别。结果,礼部尚书满脸为难,因为如果按照康熙的意思就得罪胤礽,不办理又得罪康熙。为了明哲保身,礼部尚书居然要求康熙给他一份“安全背书”。康熙勃然大怒,随即罢免礼部尚书。此前,为了胤礽的威信,便于他将来继位,康熙制定许多胤礽的专属礼仪。但是,因为发生皇储矛盾,康熙改变过往的做法,尽量不让胤礽特殊化。
康熙三十五年后,康熙与胤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期间,成年皇子全部出征,胤礽留守京城。但康熙前脚走,一些攀龙附凤之辈便开始向胤礽靠拢。胤礽为了扩张势力,对这些人也来者不拒。康熙回京后,得知胤礽手下狐假虎威,大发雷霆,于是将其周围人给关押。之后,在父子关系不睦的情况下,康熙又一个个郡王贝勒的加封,其用意也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进一步制衡、削弱太子的势力。皇子受封后,拥有了竞争储位的资本,从而对胤礽构成极大的威胁。
康熙这样做,是为了敲打胤礽,让其迷途知返,但客观上让父子关系愈发紧张。失望之下,康熙只好拿胤礽的亲信索额图开刀。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令彻查索额图,连同胤礽的党羽也一起铲除。这次清洗,让胤礽的势力受到承重打击。对比,胤礽很失望却又无可奈何,怨气越来越大,开始自暴自弃。
康熙四十七年夏,胤礽随康熙巡游塞外时,动不动就拿王公大臣出气,对康熙也不尊重。巡游期间,皇十八子病倒,康熙和诸皇子十分关心,可胤礽却漠不关心。康熙很不高兴,对胤礽大声责备。胤礽不仅不肯认错,反而态度嚣张。更糟糕的是,胤礽夜里跑到康熙的行营周围走动,还从缝隙里面查看营帐篷内的动静,这让康熙心神不宁,担惊受怕。于是,康熙多年的不满集中爆发,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君与储君的矛盾,随着胤礽的被废,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新的问题更让人头疼。由于太子之位空缺,这让所有的皇子都看到了希望。于是,为了问鼎皇位,他们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玩弄各种阴谋诡计,整个朝堂一片乌烟瘴气。康熙很无奈,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希望胤礽能够改过自新,就再次立刻胤礽为储君。
但是,胤礽没有珍惜机会,并未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摆出架子高调吃喝玩乐。同时,他的威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诸皇子的地位又有所提升,对他更不屑一顾,有打击的机会依旧不手软。结果,复立胤礽仅三年,康熙就没法容忍。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
胤礽被废,实际上是储权侵犯君权的结果,是康熙朝立储规则不完善的必然悲剧,皇子们的做大又让胤礽的倒台来的更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