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前言
提起张良,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张良作为刘邦的顶级谋士,在许多重大决策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
其实张良的才能并不只是在于军事上的能力,他的情商也是很高的,在汉初,刘邦大杀功臣的背景下,张良就凭借了自己的智慧而保住了性命。
正文
在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基本上就取得了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刘邦就开始大封功臣,但是刘邦为人只可与其共苦,不可与其同甘,通过他在建立汉朝之后,封赏功臣一事上可以看出,刘邦并不想要和他昔日的好兄弟们共享天下,因为刘邦所封的功臣基本上都是侯爵,只有韩信等寥寥数人是王爵,但是韩信最后的下场我们也都知道,被吕后密谋杀死,其实背后还是刘邦授意。
不过,对于功高劳苦的张良,刘邦却提出要给他齐地三万户的封赏,并且让他自行挑选。要知道,齐国所在的山东可是当时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按理说,这可是莫大的荣宠,作为臣子,张良应该马上跪下谢恩才对。但是,张良却拒绝了这一封赏,只因他知道,如果自己接受了齐地三万户的封赏自己就会有性命之忧。
从后面刘邦的所作所为来看,张良的思考是很有道理的。张良为什么会能猜测出刘邦的心思?其实这并不难。
第一,刘邦的心腹都是沛县老乡。
虽然张良是刘邦麾下第一谋士,但却算不上刘邦的心腹之人,刘邦自沛县起兵,萧何、樊哙曾都是刘邦的兄弟,只有这些人,刘邦才能够给予绝对的信任,而张良则出生于韩国世家,其父亲和祖父都是韩国的丞相,所以张良早期并不是刘邦的人。
甚至在项羽聚集各路诸侯共商大事之时,张良也只是和刘邦走的比较近,并未正式投靠刘邦,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张良也只是送了他一程,并没有去辅佐他,而是回到了韩王身边,所以以刘邦谨慎多疑的心思,对于张良并不会给予绝对的信任。张良自己也明白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对刘邦表示忠心的同时,还会处处小心,对于刘邦的厚重封赏张良不敢要也不想要。
第二,张良的才能在于军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从刘邦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张良的才能在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此时天下已定,再也没有那么多仗可以打,张良的才能也就从一大助力而成为了一大威胁,张良在搞政治经济方面,能力不如萧何,所以在太平盛世,有张良这样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大威胁,张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正所谓“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张良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勋,但是太平盛世,他这样的人就不再需要了。
在张良猜透了刘邦的心事之后,对于齐地三万户的封赏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要的,但是皇帝赏赐,不要又不行,怎么办呢?于是张良就提出把留县封给他,自己做个“留侯”也就心满意足啦。
其实张良此举一语双关,留县是张良和刘邦的初遇之地,张良选择这里作为封地,就等于向刘邦表明了,自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皇帝的恩德自己永生不忘。第二,留者,留也。这也向刘邦表明了自己没有野心,甘愿留下来不再参与朝政。
当然,刘邦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一开始并不会同意张良的请求,但是在张良的请求下,刘邦还是笑呵呵的答应了。
结语
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张良是个懂得顺应时势之人。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刘邦大封功臣之后5年,韩信被密谋杀害,一众功臣也先后死于非命,而张良则独善其身,这显示了他极其高明的智慧。
在晚年,张良表示愿意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从不参与朝政,后来得以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