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煌言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西湖旁边矗立着三位民族英雄,他们并称为“西湖三杰”。其中岳飞最为人熟知,知道于谦的也不少(不是说相声那个),但是第三位人杰却鲜为人知。他的事迹,甚至比岳、于两位少保更加悲壮。他就是张煌言。
三杰之一的于谦祠
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能文能武。当时由于国事艰难,乡试时不仅考文笔还要考骑射。张煌言张弓搭箭,连射三箭,皆中靶心,进而被点为崇祯十五年的举人。而当他准备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国都已经沦陷了。
清军入关后,福王在南京登基,江南一带的人民也立刻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清斗争,张煌言也摩拳擦掌准备北上勤王。只是朱由崧太不禁打,不到一年就把南京丢了。张煌言等人只能把绍兴的鲁王奉为监国,在天台上准备组织抗清力量。
不久,清军江南提督倒戈,张煌言前去接受投降。不想在吴淞口遭遇台风,全军覆没,张煌言也被清军俘虏。三天以后,水性和骑射俱佳的他趁着夜色逃了出来,还亲手射杀数位清兵。回到营中的他因而更为人所看重了,很快就被升为兵部侍郎。
此时的鲁王的抗清势力基本都屯军在山上,和土匪其实本质上差别不大,许多将领为了搞粮饷就纵兵抢掠。唯有张煌言对其部众要求甚严,决不允许掠夺老百姓。他也因此获得了“当世岳少保”的称赞。
可惜张煌言虽然有岳飞之志,形势却实在比两宋之交更坏。鲁王政权几次想从吴淞口突破不成,反倒是他的治所一再变迁,从岸上到舟山,最后被迫投靠金门的郑成功去了。郑成功虽然奉唐王为正朔,但对鲁王也很恭敬。张煌言叹道:“郑大人始终一心为唐王,真是纯臣啊!”郑成功也拜道:“张大人也一心为鲁王,和我有何不同呢?”两人虽然侍奉的王爷不同,但是却始终惺惺相惜,成为一生的至交。
在郑成功的帮助下,鲁王方面逐渐有了起色。顺治九年,张煌言从崇明打到了金山;顺治十一年,张煌言依次攻下镇江、金山,舰队已经开到南京燕子矶,他还亲自祭拜了孝陵,江南几乎全部光复;顺治十二年,在郑成功的帮助下,他又收复舟山,台州光复。
然而这几次战役由于准备不足,且后援缺失,导致取得的战果最终全部丢失。在战斗中,鲁王方面还失去了张名振等干将,使得他只能自己去掉“监国”的名号,向华南的桂王称藩。张煌言则继续做他的兵部侍郎,负责东南一带的战斗。
两江总督郎廷佐想要招抚张煌言,写了封亲笔信给他。张煌言回道:“您的信备陈利害,换成庸人可能要当场跪倒给您磕头,可我不会。我是为了天地大义、国仇家恨才起事。军事韬略本不是我所长,但是为了国泰民安,我也不得不登高一呼,反抗暴清!起兵十年,我早已心如铁石,又怎么会被你一封书信而说服!”
顺治十六年,张煌言和郑成功一起再次从吴淞口反攻。他亲率十七艘轻舟,冒着清军的岸炮渡过长江,顺利攻陷瓜州。而后他又和郑成功分兵,分别攻下六合、镇江等地,并且合围南京。
南直隶(苏南皖南)一带是明代统治的根基,民众反清意识极强。王师一到,人民立刻群起而呼应。张煌言攻下南京上游第一重镇芜湖以后,整个皖南几乎望风而降,南直隶全境光复。明太祖开国的基业,在郑、张二人手中回到了汉人的手里。
清军立刻组织起大规模反扑,四面八方的援军源源不断地开往南直隶。南明军队虽然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但实在是兵力不足,占据的州郡一时间又太多,因此节节败退。张煌言也乔装打扮一路从休宁跑到海上。他不曾想到的是,这一别将是永恒。
已经心灰意冷的郑成功转而去台湾割据,而云南的永历帝也被吴三桂勒死。李自成残军、夔东十三家也被清军打怕,不敢出师。尽管张煌言一再请求他们出兵,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官样文章甚至是断然拒绝。
随着鲁王的去世,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丝余脉也断绝了。孤身海外的张煌言痛哭道:“我们这些人之所以在海上还坚持斗争,是因为皇室还有骨血。如今最后一丝骨血都没有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啊!大明又如何才能光复啊!”
张煌言将部众遣散,只带着几个随从来到悬澳岛上隐居起来。只是清朝政府并不想放过他,通过他的老部下得知他的行踪以后,派人上岛将其抓捕,捆往杭州。
浙江巡抚非常敬重张煌言,连牢房都没让他进。而张煌言此时已经看淡了一切,只要速死。这位巡抚倒也没有拿什么高官厚禄来侮辱张煌言,决定同意他的要求。
临刑之时,张煌言看着这片他曾经保卫过的锦绣河山,长叹一声:“大好河山啊!”写下四首绝命诗,遂引颈就戮。刽子手的刀几次都没有砍下去。当张煌言的头颅终于被砍下时,鬼头刀也一折两段,似乎也在为这位忠臣而悲戚。
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复国希望的顺治十年以后,张煌言依然屡败屡战,甚至一度席卷整个江南。他的一片赤诚和爱国之心,使得他百年后也终于和岳飞、于谦一样,在西子湖畔,受到后世的景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