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孙承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朝后期政局混乱,纵然有能臣强将,也避免不了国家走向灭亡的命运。内有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外有后金不断的攻城略地。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地步,这个时候朱由校继位,十六岁的年轻皇帝不敌奸臣的蛊惑,国家政权慢慢被魏忠贤把持。魏忠贤在朝堂说一不二,官员私下称他为九千岁。地方官员为了奉承这个朝堂的实际掌权人,在自己治下范围之内,给魏忠贤大建生祠。魏忠贤虽然把持了朝政,收了大批的义子义孙在全国替他探听消息,但还有一个地方他不好插手,那就是军方。这个时候军队的实际掌权者是孙承宗,他是朱由校的老师,皇上对他也颇为信任,堪称是魏忠贤唯一惧怕的大臣。魏忠贤一直想要拉拢孙承宗,以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只是孙承宗极其看不上这个靠着阿谀奉承升官的太监,对他的拉拢严词拒绝。魏忠贤本是一个地痞无赖,为人睚眦必报,从此对孙承宗怀恨在心。孙承宗最大的功劳,就是替战火频繁的明朝发掘了一大批的武将,比如袁崇焕、祖大寿、满贵等人。其中他提拔的袁崇焕,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孙承宗在镇守辽东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清军四年不敢来犯边境。虽说四年的时间很短,却给日暮西山的明朝,找到了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当时孙承宗镇守山海关,他命袁崇焕驻兵边塞重镇宁远。宁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军常以攻破宁远为主要任务。
但是在孙承宗在职的这段时间,宁远城不但加固了防御工事,还往外延伸形成了一条绵延几百里的防守线。本来清军就对孙承宗的能力颇为畏惧,在加上这条无懈可击的防御线,清军更加的不敢来犯。孙承宗在军中威名日甚,就连朝中人提起孙阁老也是赞不绝口,让清军闻风丧胆。百姓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身上,希望他能把清军赶出关外。只可惜,当时国库空虚,不宜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纵然有大批的良将,孙承宗也不敢拿国家的安稳冒险,只有固守城池,让民众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孙承宗成了朝中的希望,魏忠贤是朝中清流官员欲诛杀的奸贼,魏忠贤最害怕清流之首的孙承宗归京。
1624年的十一月,孙承宗向朱由校上书,准备进京朝贺万寿节,并与皇上谈论政事。但是做贼心虚的魏忠贤却认为,孙承宗此举是针对自己而来,恐怕是以贺寿的名义清君侧。于是魏忠贤去向皇上哭诉,说是孙承宗率兵而来怕是有所图谋。魏忠贤将皇上的心思揣摩的十分透彻,知道怎么打动皇上,让他对自己的老师生出疑心。最终,朱由校下令让孙承宗返回驻守之地,不得回京。魏忠贤至此才放下心来。魏忠贤是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知道权力的重要性,孙承宗敢带兵回京就是因为他有兵权。于是魏忠贤开始设计孙承宗,以夺走孙承宗的兵权。次年,魏忠贤从军用物资中找出差错,以此为借口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大怒,世人谁不知道贪财恋权的是魏忠贤,自己身为阁老,家中却无半点银钱。于是连着向皇上上了两道折子以证清白,但是把持朝政的是魏忠贤,折子到底有没有到皇上的手中已不可知。无奈之下,孙承宗只好自请辞官。魏忠贤为了一己之私,让镇守山海关的将士军心不稳,给了清军可乘之机。自此之后,孙承宗建立起的边防线一再被攻破,明朝的境遇越发的危急。孙承宗一心为国,最后就算被逼辞官也是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清军打破了宁远边防线。孙承宗不顾自己老迈之身,带领全家上下加入战争,最后因兵力悬殊被捕。孙承宗宁死不降,被俘后自杀殉国,一代名臣大将落得惨死的结局,也是时代的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