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冉闵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冉闵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他带领当时北方的汉民族,对残暴入侵的异族展开了悲壮的抗争。他不仅颁布了著名的“杀胡令”,还曾经邀请东晋一道北伐,恢复汉家江山。然而东晋的统治者不仅没有对冉闵伸出援手,反而和鲜卑,氐族,羌族一起围攻冉伟。
第一,冉闵威胁到了东晋统治阶级的正统性。冉闵在起义成功,推翻羯赵后,在司徒申钟、司空郎阗等四十八名汉族文官的建议下等级称帝,国号为魏。这对于当时的东晋朝廷来说,不啻为当头棒喝。一个是沦丧大半国土,弃百姓于暴虐异族于不顾,苟且偏安东南,忙于士族权力斗争的东晋朝廷;一个是带领百姓反抗胡族统治的大英雄冉闵,而且还是被祸乱天下的司马家篡夺的“魏”,民心向背可想而知。因此东晋朝廷必先灭冉闵而后快,否则连自己剩下的江南一隅也保不住了。所以,在冉闵建立冉魏政权之初,东晋便保持者敌对的态度。
第二,冉闵自身实力弱小,东晋不敢,也没有那个实力去援助冉闵。冉魏政权国土范围狭小,局限于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且为四战之地,经济凋敝,人口稀少。冉魏政权从立国之初便面临兵源不足的窘境,纵使冉闵再怎么善战,也时刻处在一种“一败亡国”的危机之中。哪怕东晋朝廷有心援助,冉魏政权也不会坚持太长时间。况且在淝水之战后,多年准备的东晋尚且无力北伐,更何况此时的东晋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冉魏政权在冉闵战败后迅速灭亡,只持续了短短三年的时间。
第三,冉闵和东晋朝廷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敌人。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视“名分”二字,东晋政府对匈奴、羯族抱有极大的仇恨,而对于羌、氐和鲜卑要和善得多的。这关系到对于东晋正统地位的挑战与否。匈奴和羯族皆称帝,摆出架势要彻底消灭东晋,一统天下。而羌、氐和鲜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东晋是俯首称臣,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的。如果此时东晋支援冉闵,就意味着与这三族开战,而鲜卑这一家的实力,就已经比羯赵还强了,所以东晋的统治阶级秉持着尽量少树敌的政策,甚至进攻冉闵控制的合肥地区向其他北方胡族政权示好。
第四,冉闵本身有污点,在重视名声气节的古代社会很难被信任。冉闵以前追随父亲为石虎效力,这本身就触犯了传统汉族的儒家道德底线。后来被石虎收养为义子,先是擅权跋扈,后来更是拘杀石遵,废杀石鉴,为人专横且好战,权力欲极强。这种行为品质被南渡的士族阶层所恐惧和不信任,就更别提结盟了。
冉闵最后的结局令人惋惜,然而却有其前因后果。东晋拒绝对其援助,甚至与其敌对的态度,也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昏庸,懦弱之类。我们看历史不应当片面的把人物事件符号化,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以及把自己代入到当时双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历史人物都有其两面性质,他们的行为也多以自己或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为先。所以东晋朝廷的种种行为,未必就是“错”的,就算冉闵不称帝,而东晋也接纳他,就凭其性格,也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桓温或侯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