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趣历史!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准时赶到化解危机,而且权力比皇帝看起来都要大。
那么在真实历史中,八贤王到底是谁?他真有这么厉害,皇帝都得听他的吗?
故事里的八贤王名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查找的话,他是宋太祖第四个儿子, 《宋史·宗室第一》记载: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
历史上的秦康惠王赵德芳,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传闻他曾经差点被立为太子,然而最终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太宗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他十七岁的时候,任贵州防御使。当年十月,其父赵匡胤驾崩,其叔父赵光义继位,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年赵德芳被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然而在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就因病去世了,当年他才二十三岁。
英年早逝,再加上又曾经差点做成了皇帝的背景,因此人们都觉得他的死并不单纯。只不过,从这段记载上看,真实的赵德芳没有活过太宗朝,那就更不可能去仁宗朝里打皇帝了。
并且,赵德芳死的时候,杨业尚活在世上,杨延昭才二十四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德芳不可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而这个观点跟赵德芳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子, 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天。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赵匡胤走后,其弟赵光义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
据说这个赵德昭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因此也深知太宗继位后对自己一定有所忌惮。
《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他俩都没活过太宗朝。并且,不管是论排位还是找史料,都没有这俩人被册封为“八贤王”的记载,就算叫了贤王,也不应该排第八啊!
那么通过另一条线索呢。在《包青天》系列里,八贤王的身份是仁宗的皇叔,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找,也能找到一个人,他就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传说此人“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的老百姓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八大王”。
赵元俨似乎是太宗最心爱的儿子,乃至于到了二十才让他出宫受封,又因他排行第八,所以宫中又叫他“二十八太保”。
而这位王爷,在宋史和宋人的笔记小说里的形象都有点神鬼避退的意思。 “都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 ‘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就这么一个人鬼都敬畏的王爷,他到底算不算得上贤王呢?
据《宋史》记载,他的生母王德妃染病,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平生“寡嗜欲,惟喜藏书,颇善二王(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书,工飞白。”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其后不久,由任命平海军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来多次改任升职,升至掌管皇帝祭祀太清宫的事务,被加授兼任中书令。
有一次一个侍婢放火,蔓延焚烧到了帝王所居宫内,元俨因此获罪,被剥夺了武信的符节,降封为端王。这次事情后,每次见皇帝,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帝看着他那个样子也觉得不好受。不久之后,皇帝加授他为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
到仁宗朝,刘太后临朝专政。这个时候,元俨觉得自己太过德高望重,深恐刘太后忌惮他,“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也就是自称精神有问题,闭门不出。就这样躲在自己家里,韬光养晦了起来。
直到仁宗掌权,元俨才复出。这个时候的仁宗对他更加尊崇,当时正值陕西用兵,元俨献上每年所给的公用钱五十万来资助边关军用。皇帝不想拒绝他,允许他上交一半。元俨曾经问翊善王涣:“元昊平定了吗?”王涣回答说:“没有。”元俨就很愤怒的说:“像这样,哪里用得着宰相呢?”听到此事的人都感到畏惧,可见那个时候元俨确实可以影响皇帝的用人。
庆历三年冬,天降大雪,树木结冰,陈、楚之地尤其厉害,在这种恶劣下,元俨也病了,而且很严重。仁宗听后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亲手为他调制药剂。这样的殊荣,其他的臣子或者叔叔们肯定是享受不到的。
据《宋史》上说,仁宗探病时使旁人退避,和元俨谈论了很久,元俨回答的内容多是忠言。仁宗想赐白金五千两,元俨坚决推辞不接受,说:“我瘦弱憔悴将要死了,要花费国家重资了。”仁宗听后痛哭不已。
第二年正月,元俨去世,死后被追封爵位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等到元俨安葬时,仁宗三次临视哀悼。
从元俨的经历上看,很符合《包青天》系列里的八贤王身份,不过与《杨家将》里的却还是有出入。赵元俨生于985年,和杨文广是同辈,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出生一年,不可能帮助到杨家。
如此说来,这赵元俨还是称得上“贤王”的,但是终究也没有册封这个名号,而且,传到戏曲里,赵元俨的身份还错安给了赵德芳。
说来说去,这北宋初期,根本没有八贤王这号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构出来的。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于是,八贤王这样的身份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为“赵德芳”呢?在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段民间戏曲,大概就是封“八贤王”的由来。
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当时一些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