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栏目: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9-06 16:57:14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内容摘要: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成共识,本文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机制与机理出发,研究表明长沙市两大产业融合潜力巨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市场空间也正不断拓展,但存在资源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产品与文化脱节的问题,研究认为促进两大产......

内容摘要: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成共识,本文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机制与机理出发,研究表明长沙市两大产业融合潜力巨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市场空间也正不断拓展,但存在资源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产品与文化脱节的问题,研究认为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应立足长沙实际,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旅游品牌,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进一步融合,实现长沙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长沙;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长沙是一座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自古人文荟萃,又有“革命摇篮”美誉,富有湖湘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进一步发掘与整理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联姻,是释放文化旅游业潜力与活力的关键,是实现长沙“旅游强市”

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柱。

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文化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如韩剧在国内的持续热播带来了韩国旅游、时装、美容、美食的迅速升温等,形成了所谓“韩流”。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长沙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

历史文化旅游底蕴深厚、潜力巨大。

长沙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 多年。自战国以来,长沙就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拥有历史文化旅游区近百处,其中4A 级旅游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

1982 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首批24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数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价值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具有国际水准的特色文化资源有“六大块”,分别是:铜官窑遗址、汉代长沙国土陵墓群、明代长沙吉王陵墓群、长沙马土堆汉墓、长沙公馆群及“长沙会战”遗址群。自19 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中,长沙更是走在历史前列。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以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主义学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家喻户晓,共同为长沙赢得了“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革命圣地”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休闲文化、快乐文化品牌初具规模。

长沙市旅游业经过30 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均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与文化实力分别居第35 位和第25位,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休闲娱乐类排名却摘得第一名。

酒吧歌厅文化及演艺文化,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虽然身居中部,长沙市体闲娱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一直超前于其他省市,尤以歌厅休闲文化产品久负盛名。目前全市有演艺吧、茶吧、特色吧、体闲屋、酒吧、电游等娱乐场所2293 家,大型综艺演出剧院16 家,歌厅1680 多家,逾千家KTV、卡拉OK 厅和保健中心,公共体育场馆386 个,网吧1500 多家,电影经营单位476家以及33 家综合娱乐服务中心,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休闲文化娱乐市场。

长沙洗浴休闲业发展迅速,新型洗浴消费异军突起,成为眼下时尚流行的消费方式,目前有近万家各类洗浴休闲企业,其中投资装修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0 余家。因此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其他产品也星罗棋布,拥有10 余个高尔夫俱乐部,有白然乡村旅游资源单体448 处,人文类乡村旅游资源单体640 处,社会类乡村旅游资源117 处,有农家乐1289 家,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乡村旅游产业群———长沙打造“中国休闲之都”的构想。

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有所拓展。

目前,长沙文化旅游市场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长沙市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 年长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555 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14%;实现旅游总收入950 亿元,同比增长21.31%,相当全市GDP 的10.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7 位,连续两年长沙星级宾馆入住率全国第一。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长沙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向新旅游景区扩散的趋势,这给长沙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从长沙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来看,长沙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长沙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近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旅游创汇年均递增10%以上。从国内文化旅游市场来看,长沙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长沙旅游发展的重点。目前,接待国內游客数量和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

长沙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瓶颈与困难。

资源分散,整合乏力。

由于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长沙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在管理上处于分散状态,由包括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多个部门管理,且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建立起各自独立的文化旅游经营运作体系。

如娱乐休闲场所对口文化部门,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组织对口文物部门,宗教庙宇对口宗教部门、公园对口园林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对口林业部门、水利风景区对口水利部门、部分风景区对口旅游部门等,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门票经济”,无法进行适当的整合,文化与旅游未能彼此渗透融入,难以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难以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更谈不上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既做不大,也做不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受到影响。

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们把文化看做事业,而非产业,受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真正跨入产业化时代,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瑰宝尚待挖掘,并进行现代产业化经营,迄今长沙市也还鲜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知名文化产品和品牌。

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仍然保持着相对缺乏活力的事业单位体制,即便不少文化类事业单位近年来改制为企业,但往往“换汤没有换药”,管理的核心体制没有真正改过来,难以真正脱离政府,实现彻底市场化运作经营。其次,长沙拥有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湘绣、浏阳花炮等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进行产业开发,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形成了全国的知名名牌外,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默默无闻地躺在“保护”名单里,如长沙弹词、评书、望城剪纸、浏阳皮影等等,因产业化步伐滞后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将来白白将文化宝藏拱手让给各地文化淘金者。

旅游产品与文化内涵脱节。

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往往有旅游,没文化,旅游与文化“两张皮”,文化与旅游被勉强捆绑在一起,造成“强扭的瓜不甜”,相互间失去了血肉联系,自然无法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互促互动,旅游产品开发片面强调旅游,对文化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没有深入挖掘,同质化问题突出,旅游产品缺乏将传统文化精华以游客喜闻乐见的现代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崭新创意,无法让游客体验和感受深厚的湖湘传统文化,是造成“有景无文”、“有文无景”现象的主要根源。

走访长沙市场上出售的本地工艺品,多为湘绣、竹雕、红瓷、银制品等等,这些工艺品上体现的湖湘民族传统文化太少。因此,虽然目前长沙的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着重开发、轻创新的问题,以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尚待增强。

长沙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规划。

产业融合发展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当前,长沙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各异,融合的基础、环境、条件也不均衡,只有首先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所创新,实现两大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实现对接,产业的融合才能成为可能。

按照长沙市“文化强市、旅游大市”的发展思路,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快制定“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在长沙文化脉络特点的基础上却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并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围绕主题整合、组织文化资源,并把这种主题理念和文化创意贯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甚至进行创造性地升级改造,其次,要健全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性法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实施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工程;第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管理促服务,切实处理好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推进相关部门由办向管、由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

提炼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示产业集群。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旅游的先进经验,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长沙市《长沙市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建设五大文化旅游区,即马王堆文化旅游区、铜官窑文化旅游区、天心阁文化旅游区、沩山大佛文化旅游区和花明楼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及天心区、芙蓉区、开福区、望城区、岳麓区以及宁乡县等地,主要包括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遗址、铜官窑遗址、天心阁、湖南第一师范、密印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10 多个旅游景区(点),铜官镇、靖港镇、乔口镇、沩山镇、花明楼镇等城镇。

作为各具特色的五大板块,其中马王堆文化旅游区以名扬天下的马王堆遗址为核心,文化价值深厚,其神秘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又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着力开发古遗址、古墓葬文化、考古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铜官窑是长沙最具唐文化特色的重点区域,以“大唐陶都”为整体形象定位,将铜官窑文化旅游古镇、彩陶溪特色文化名村、铜官窑遗址公园整体打造成铜官窑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铜官窑国家遗址公园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心阁文化旅游区突出古城特色,深入挖掘长沙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弹词、歌舞、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沩山大佛文化旅游区地处宁乡西部,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拥有“密印禅寺万佛之奇”、“千佛溶洞造化之奇”、“四羊方尊国宝之奇”等奇妙景观,应深入挖掘宁乡风情文化、佛教文化,开发峡谷漂流、民俗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等主打产品;花明楼生态文化旅游区则突出“革命圣地”、“领袖故居”等红色文化,应以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市郊休闲为主打产品。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品位。

长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要在凸出湘楚文化资源特色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长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概况、发掘、升华并最凝聚成长沙特色的个性化精神,大幅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及经济附加值。旅游产品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创性,充分表现自身特有的特色、亮点和优势,把握文化内涵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并将新颖的创意恰到好处地融入旅游产品,从而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长沙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战略机遇期,在长沙乃至整个长株潭城市圈中规划好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基地。例如,依托楚文化底蕴,在长沙举办国际湖湘文化旅游节,将湖湘建筑、服饰、医药、军事、青铜、体育、饮食文化等全面开发,形成湖湘文化旅游的重要产业基地;依托湖南卫视和金鹰艺术节,在长沙举办国际音乐节,让长沙成为国际音乐交流合作的中部枢纽。总之,融合发展长沙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用长沙乃至湖南文化提升长沙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借力现代科技,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供新动力。

文化的表现需要创意,创意的实现需要科技,以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文化创意及其内涵的技术化呈现,为传统长沙文化注入创新元素,为长沙特色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必将大力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

首先,要加强长沙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保护和开发,按照文化分类和自身特点建立长沙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多媒体等技术进行本地特色文化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和传播。例如,对浏阳皮影、望城剪纸这类难以进入市场但适合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对其传统工艺及表现手法、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记录和保存,实现保护并方便传播的目的。其次,要认真推进文化旅游产品与科技相融合,用现代科技推动长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对上市的长沙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科技化改造升级,让这些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气息更浓,生动感、表现力及观赏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J],旅游学刊,2011,26(4)。

[2] 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3] 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26(4)。

[4]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

[5] 李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学理探讨[N],中国旅游报,2010-12-31。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