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堂上不斷践行这个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出现,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被调动起来。问题导学法就是新的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它逐渐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设计问题情境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便会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并不断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
一、借助问题导思,优化合作学习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给出自己的意见,再结合自身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并及时和学生沟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最终和学生一起很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运动的快慢》时,我首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很快回答:比较一下在同样的时间里,哪个物体的路程更远,或者在相同的路程里,比较一下哪个物体所用的时间更短。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与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关。播放完毕后,我进行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分别有哪些比较方法?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终的看法是:如果时间相同,就要根据物体通过的路程进行判断。在同样的时间里,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说明它运动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较慢。在讨论中,学生对物体快慢的比较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可以以此为基础,带领学生进入物理课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学习中去,还可以继续提问: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路程都不相同,应当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呢?再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得出答案。
以上案例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连续性的,并进行了深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学习,最终不但解决了问题,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可见,通过以问导思能够有效地优化学生的物理合作学习。
二、借助问题导疑,优化探究学习
初中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从而发挥出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我准备了木块和铁块作为教具,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将它们同时放入水中,它们各自会呈现出什么状态?学生动脑思考后,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木块会漂浮,而铁块很快会下沉。这时,教师把这两样物体放入水中,答案果然如学生们所说。接下来,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继续提问:铁块下沉、木块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们认为,是铁块的重量比较大的缘故。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如果我把一千克重的木块与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大家还会发现,铁块很快会沉到水底,而木块会浮起来,原因何在呢?这次,学生们思考了较长时间,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想要主动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便是获得新知的过程。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物理探究热情,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参与到物理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问题导学,优化实验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驱动学生物理实验的有效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导学能够优化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
例如,在教学电流的强弱和串联电路时,我向学生提问:当两个灯进行了串联,两个灯之间的电流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呢?学生经过了思考与讨论后,回顾了以往学过的知识,认为在串联电路中,电只通过一条路径,因此推测,两个灯之间的电流应该是相同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电路串联时,灯的明暗程度不同,通过的电流应该也不相同。对于他们的猜测,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请他们选择一些器材,自己动手,对电路进行设计,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还设计了表格,请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不管灯是亮是暗,通过两个灯的电流都相等。个别同学还发现,当两个灯之间发生串联时,或者同时亮起,或者同时熄灭,二者不分先后,这也使他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串联电路的知识。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积极性,讨论得非常热烈,甚至有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讨论之中,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可见,有效的问题能够优化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让初中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到物理实验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最终获得知识,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