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围棋起源于中国。这个古老的智力游戏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从考古收藏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吧。
金庸在小说《笑傲江湖》里写道,日月神教左使向问天为了救出教主任我行,引诱江南四友与令狐冲比剑,他向“棋痴”黑白子抛出的诱饵是一本已经失传的围棋棋谱——《呕血谱》,据说,这是北宋时期大国手刘仲甫遇仙时下过的一盘棋。
世间是否真有《呕血谱》,我们不得而知。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围棋古籍是敦煌《棋经》。敦煌《棋经》于1899年在敦煌石窟被发现,它手写在一卷佛经的背后,首卷已经残缺,共存文字2443字,作者不详,时代估计为南北朝的北周时期。《棋经》文字简约,多引兵家史实、前朝典故,阐明行棋方略。它通卷将“黑子”写成“乌子”,据学者成恩元先生考证,是因为北周宇文泰帝小字“黑獭”,为避其讳而将“黑”写作“乌”。可惜的是,敦煌《棋经》随大批佛经一起被斯坦因劫往英国,现存大英博物馆。
我国现存最早的棋经,是收集在南宋御书院棋待诏李逸民编辑的宋本《忘忧清乐集》中的张拟《棋经》13篇,该书撰成于北宋皇祐年间,比敦煌《棋经》至少要晚200年——这更加显示出敦煌《棋经》的弥足珍贵。
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盘,是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的汉代陶制围棋棋盘。它的出土,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遨游于“黑白世界”。
汉阳陵是中国西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景帝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园,南阙门遗址位于帝陵南部120米。由这里出土的围棋盘外观略有残损,呈不规则五角形,其残长28.5厘米至5.7厘米,宽19.7厘米至17厘米,厚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直线,有纵横线各17条,与现代围棋棋盘基本相似。
参加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岗说,从这一陶制棋盘的质地来看,它是用当时的一块铺地方砖加工制成的,而盘面纵横之线刻画简略、粗糙。这表明棋盘虽出土于皇家陵园,但显然不属于皇家之物,很可能是汉阳陵的守陵人信手刻制而成,以供闲暇之时娱乐所用。
由此推断,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围棋不仅是贵族阶层的游戏,而且已经流行于类似陵园守卫这样的平民百姓之中了。
近年来,许多古代遗址、墓葬被一一发现,人们把土中的围棋子一粒一粒捡出来,成了收藏投资的新宠。这些围棋子的质地、形状、时代都不相同,向我们讲述着一部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史。
1968年,辽宁省朝阳市一座辽墓中出土玛瑙围棋一副,双色子各186粒,墓主生活在辽世宗、辽景宗、辽圣宗时期,任霸州观察判官,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干部。棋子的数量,显示出当时少数民族的围棋水平已经很高。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西直门内后英房发现一处元代院落遗址,在主院的地砖上出土了围棋子一副,红子121颗,用红玛瑙磨成,白子101颗,用白玛瑙磨成。据考证,这些器物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围攻北京时,房屋的主人仓皇出逃所遗留的。2003年左右,在北京市牛街邮局门口的市政改造工程中,出土了一副金代瓷质双面刻划双凤纹围棋子,这是各类公私收藏和各地出现的古代棋子实物中最为精美的一副。其中,黑色棋子约有120枚,白色棋子约有130枚,棋子直径1.8厘米,厚度0.4厘米,双面刻划双凤纹,表面有油光,应该是髹漆工艺,200多枚棋子制作规整,巧夺天工,举世无双。
围棋游戏发源于河洛地区,在洛阳围棋博物馆里,一件东汉弈棋画像石格外引人注意。它刻画了由房屋、人物、马车、瑞鸟和牛组成的图案,室内有两人相向而坐,头戴前部高隆的梁冠,宽衣博袖,中间放置方形棋盘,盘中圆形棋子清晰可见。两人双手举起,面带微笑,似乎在示意让对方先弈。这件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盛行围棋文化的具体反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研究我国古代内涵深邃的围棋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而唐代西州墓中出土的围棋仕女绢画,则反映了我国隋唐时期围棋文化的高度发展。围棋绢画出土时已经破碎,但仍可窥见全图的主旨:画面中心是对弈的两个妇人,旁边有前来观局的少女和侍儿。这是一座天宝年间的唐墓,反映的是贵族妇女春游娱乐的情景,这种风气在唐代长安特别流行。唐王朝为了在妇女中普及围棋活动,宫教棋博士,负责教习宫人围棋。诗人杜甫的妻子精通棋理,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老婆画纸为棋局”的实录。唐玄宗时的第一流国家棋手棋待诏王积薪曾得益于蜀中两位村妇的指点,从此天下无敌。这两位村妇可以口述下棋,即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盲棋”,可见唐代妇女的围棋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