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并不是指某一场战争,而是在尊崇周王室的目的之下,某一势力强大的诸侯站出来,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打击不臣服的四夷诸侯,以此来树立天子的威望。
而这“尊王攘夷”的事迹,特别值得是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当年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成功夺位,继任国君之位。在管仲的帮助下,齐国走向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会盟诸侯也成为了春秋时期是够占据霸权的标准。
作为被周王室承认的霸主,齐桓公站在尊崇周天子的立场之上,数次发动帮助诸侯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在春秋时,楚国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所以这“攘夷”自然也包括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入楚国,并质问楚国作为诸侯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因为楚国不进贡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迫使楚国认错。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还派了宰孔参加,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用的祭肉。也就是说官方承认了齐桓公的超然地位,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于是一些弱小或者实力不强的国家会时时向齐国求救。比如公元前663,山戎攻打燕国,燕国不敌求援与齐,齐桓公便派兵救燕。两年后,山戎由攻打邢国,齐桓公又一次发兵攻打山戎救下了邢国。
这就好像一个大家长,权力大责任重,但是这责任是谁给他的呢?是齐桓公自己扛的。
尊王攘夷的策略让齐桓公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正面的评价,连孔子也称赞了他的功绩,但是作为一个君主,他真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才不辞辛苦扛下重责的吗?
其实不尽然,诸侯争霸难免征伐相向,若无利驱使,谁肯费这个功夫。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讲究义战的宋襄公不就为自己的“仁义”付出了代价吗?诸侯称雄之争,无非是借着“尊王”的由头,行扩张利益之事,这不是为了平定四海的夷族作乱,这是中原大地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