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朝在京禁军数量比熙宁末年还要减少则是无疑的,推算约在五万至十万之间,取中间数只有七万左右,连同家属二十多万人,且部分驻扎在城外。这一时期开封总人口达一百三十多万,禁军及家属占首都总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开封城内的禁军军营在整个城市景观中确实已不起眼了。
自庆历四年(一○四四年)和西夏的战争结束之后,边防形势趋于缓和,太平日久,禁军骄奢之风渐盛,战斗力越来越下降,为实施更利于实战的军事配置,也有必要减少在京禁军数量。王安石且认为:“宗庙社稷之忧,最在于募兵皆天下落魄无赖之人。”
这是他对包括京城禁军在内的募兵的认识,为此他一方面对禁军简编并营,裁汰老弱,进行“减肥”;一方面大力推行保甲法,在京城,也以经过训练的保甲来替代负责治安守卫任务的巡检司募兵。经历禁军改革后,到元丰末年(一○八五年),在京禁军数量减少一半,为二百七十八指挥,约十一万人。但据熙宁九年(一○七六年)的昭书说:“京师兵马,比元拟留十万人数已甚减少。”
可知熙宁末年开封禁军人数已不足十万,连同家属已跌破四十万,在京城总人口中已是少数。禁军实行并营后,不少军营空闲、废弃。其时经济统制稍为宽松,民间经济开始复苏,对城市土地需求增加。
在废弃军营的旧址上,建起了寺观、官员邸宅,也盖起了各种商铺、酒楼、货栈,变成了商业用地,促进了开封商业、手工业与大众文化发展,商人、市民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新的商业消费城市景观。这是开封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徽宗年间,虽然缺少关于京城禁军人数的官方资料,但野史中有记载。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载有:“国朝旧制,殿前、侍卫、马步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宣和间,仅存三万而已。京城之破,多死于敌。”这是南宋时代的记载,可能为突出徽宗宣和年间禁军数量太少,导致日后被金兵破城的结果而有所夸张,但徽宗朝在京禁军数量比熙宁末年还要减少则是无疑的,推算约在五万至十万之间,取中间数只有七万左右,连同家属二十多万人,且部分驻扎在城外。
这一时期开封总人口达一百三十多万,禁军及家属占首都总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开封城内的禁军军营在整个城市景观中确实已不起眼了。开封业已发展成为一座商业繁荣、流通发达、行业俱全的消费中心都市。不仅白天如此,“夜禁”亦被取消,作为商业消费标志之一的开封夜市,这一时期也彻夜灯火通明,越来越繁荣兴旺。
因此,完成于徽宗时代的《清明上河图》画面中不见禁军及军营的踪影也就毫不奇怪了,此画是画家受宋徽宗之命而作,其意是要展现“太平丰盛”的盛世景象,画家精心选择开封东南部汴河一带的若干景观,加以艺术结合,展现的正是徽宗朝开封的繁华景象;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南宋时期追忆徽宗年间的东京盛况,主要记载开封东南部商业区和庶民居住区的繁盛情景,何况那时京城禁军数量已大为减少,因此《东京梦华录》也没有多少关于禁军的详细记叙。至于《水浒传》中写高俅担任太尉率领“八十万禁军”的盛况则纯属移花接木,时空大转移,将大宋初期和中期的禁军之规模挪到徽宗一朝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