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鄗代之战详细过程是怎样?廉颇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

历史趣闻 2025-01-08 04:45: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主要目标就是邻近的赵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这样一来,使离韩国国都更远的上党(战国郡名)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韩国上下大为恐慌,纷......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主要目标就是邻近的赵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这样一来,使离韩国国都更远的上党(战国郡名)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韩国上下大为恐慌,纷纷议论要献出上党以退秦兵,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长平一战,使赵国实力大大削减,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贼。”作为战败国的赵国此时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从中获利,燕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罪燕国,在那样一个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信条。更何况,燕国也曾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被无耻的齐国攻击过。所以,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管你是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消灭对方你就是赢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元气大伤的赵国再一次走入了抉择命运的时刻,能不能打败燕国,成为了赵国证明其实力的最好机会,从这一点看,此战关乎着赵国的生死存亡。

  人物评析

  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八公乡郝圩村的廉颇墓,当地人称“颇古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一种说法),汉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的一生战功彪炳,毫不夸张地说,他为自己的祖国赵国奉献了一生。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想要向东扩大自己的势力,赵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为了国家利益,公元前258年,赵国参加了由秦国组织的韩、燕、魏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结果齐军大败。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威震诸侯,由于廉颇的出色表现,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后,他被拜为上卿(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宰相)。多年以来,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随着长平之战中,赵括将40万赵军送到秦军的屠刀之下,赵国的国力也开始江河日下。公元前251年,廉颇因对燕作战有功被封为信平君,后来,他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秦始皇二年(前245),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但魏王却并没有信任和重用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的一句:“我思用赵人”,流露出自己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这种单相思却只是一厢情愿,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整日闷闷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代名将陨落了。

  栗腹,战国末期燕国人,官至燕国丞相,燕国攻赵的主要策划者,鄗代之战燕军指挥官。

  交战过程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其他诸侯国也开始蠢蠢欲动,都想趁着赵国之危,好好地捞上一把。燕国就是反应最强烈的国家之一。说起燕国,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他的大致范围就位于今天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片区域,与南部的赵国毗邻。现在,人们习惯将整个河北省的广大区域称为燕赵地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一个弱小的国家的发展,只有与自己周边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成盟友,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选择,这既可以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又可以有效维护共同利益。前者如今天的欧盟,后者如今天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两千多年的燕国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之际,再补上一刀,让他彻底死亡,而且这种妇人似的小聪明在燕国上层很早就开始酝酿了。

  长平之战虽然使赵国元气大伤,但还没有到亡国的时候,在随后的战役里,秦国非但没有灭亡赵国,反而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被赵军所击退。这充分显示出赵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然而,燕国的一些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如果此时发兵攻打,定能旗开得胜。什么样的思想指挥什么样的行动,在一次赵国击退秦军的战役后,燕王派大臣栗腹送来五百金,为赵王置酒祝寿,以示慰问。五百金对于个人而言,应该算是个大数目,但如果放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层面,未免有点太寒酸了。这也显示出燕国对赵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栗腹回到燕国,就向燕王姬喜汇报自己在赵国所见所闻:“赵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姬喜是燕国的末代君主,所以没有谥号庙号,史书上就称为燕王喜。这个人有扩张国土的强烈志向,然而志大才疏且鼠目寸光,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略对长远形势的考虑。所以,听了栗腹的话,甚为动心,赶紧召集大臣商议。

  昌国君乐间说:“赵善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这当然不是燕王喜想听的话。君主的所谓问计,当然希望听到下面大臣的附和,高呼万岁。于是他说:“我以五比一的兵力伐赵,还不行吗?”乐间认为不行,大夫将渠也认为不行。他说:“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乐间是乐毅的儿子。乐毅伐齐得胜,功高震主,为保全始终,于是离燕奔赵。从其先祖乐羊开始,乐氏家族就生活在中山,而中山后来被赵国所灭,所以燕赵两国,都有乐家的后代。赵国将军乐乘和乐间便是同宗。大约因为父亲功高的缘故,燕王喜只将怒火发泄到将渠头上,吩咐将他下狱,等胜利归来,再拿他的人头祭旗。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决定,以栗腹为主将,统兵六十万,分为三路,攻打赵国。倾秦率领西路军攻击代,牵制北方赵军;栗腹带领主力的东路军进攻鄗。攻克鄗、代以后,两军会师,合击邯郸。燕王喜亲自带领中军,跟随东路军行动。

  消息传到邯郸,赵孝成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这个国王当得实在有点窝囊,眼见国土不断沦丧,局势日渐紧张,自己又束手无策,此时可以倚重的大臣不多。好在还有廉颇和李牧。两员虎将全都赫赫有名。这二人仔细分析敌情,作出了相当乐观的判断:燕军虽众,但从未经过重大战争考验,战斗力不强;栗腹、庆秦,也都是无能之辈。击败他们,问题不大。他们建议赵王,紧急动员,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编组部队,抵抗燕军。这个建议,当然马上就得到了采纳。

  这是一场燕国强加于赵国的战争。在此之前,廉颇经历的无数战争,除了长平之战外,赵国基本都处于强势或者平衡的一方,只有这回不是。古老的燕山脚下,燕国的六十万大军、两千乘战车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向赵国杀去。敌动我也动。廉颇、乐乘指挥紧急征召的十三万赵军,迎头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命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助,自己亲率20万赵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燕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这一下,燕王喜吓傻了。除了逃跑,别无他法。廉颇李牧随即展开追击。最终进入燕国纵深达五百里,消灭沿途燕军的零星抵抗后,兵锋直指燕国的国都蓟。廉颇举兵将蓟团团包围,然而赵军并没有一口吞下燕国的实力。而且主力远征,国内空虚,随时都可能被秦国利用。赵王审时度势,接受了燕王喜的城下之盟: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两国罢兵。当然还有个前提条件,燕国必须用将渠为相,派他前来议和。鄗代之战结束后,赵王将尉文赐给廉颇作为食邑,封信平君,任相国(相当于宰相一职)。

  战争影响

  鄗代之战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同仇敌忾,狠狠教训了自以为是的燕军。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一代名将廉颇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它对廉颇本人和赵国都有着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的地位;第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第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第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援、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国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他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已经得到一定恢复。

  策略分析

  两军交锋勇者胜。战场上,谁能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谁就掌握了战争中的主动权。在本次战役中,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劳军远征的特点。把提升士气做为主要策略。赵军个个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鄗代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燕军之败有三:一是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怠。二是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是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而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军胜亦有其三:一是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是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是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尚且绰绰有余,何况对付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5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