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带着十余万精锐搞单干,太平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之危险局面。与此同时,和春、张国梁聚集驻扎在东南之清军八旗、绿营,重新组建“江南大营”;胜保、德兴阿则率八旗马队在浦口、扬州再次组建“江北大营”,两支清军继续围攻天京。在此情况下,洪秀全只好重新组建“五军主将”制,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年轻将领,试图挽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之际。这些年轻将领不负众望,1858年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摧毁“江南大营”;再次解除天京之围,天国迎来短暂的军事中兴局面。
摧毁“江南大营”后,太平军便很少赢得像样的胜利,而且败绩连连。在曾国藩湘军的“围点打援”战术面前,1861年9月安庆失守,1864年7月天京被吉字营攻破。这就有意思了,当时太平天国号称拥有百万雄师,为何就无法破除湘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呢?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何谓“围点打援”。所谓的“围点打援”,即是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而后占领城池的战略目的。简单说,围住敌人一座战略要地,攻击敌人必救之战略目标,而后吸引敌人增援部队过来,顺便歼灭之;一旦援军被消灭,城池中之士兵必然绝望,要么投降,要么等着被消灭。
其一、天京后事变后,太平军扩招严重,战斗力低下
要想实现“围点打援”之战略目的,其条件之一就是己方兵力要强于敌人,否则大军一到城下,对手立马杀出,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反过来讲,若是太平军战斗力强于湘军,那根本就不用畏惧“围点打援”。那么,太平军战斗力可否比得过湘军呢?若是论陆军,在“天京事变”前,杨秀清实行“精兵路线”,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明显优势,这点在西征时可以看出来。不过,“天京事变”后,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在同等数量下,太平军远不是湘军对手。原因很简单,太平军精锐死于内斗,石达开还带走一部分,陈玉成、李秀成只能通过大规模扩军来缓解军事危机。新扩招的兵,有天地会、散兵游勇、地痞、无业游民,其纪律相当散漫,一旦遇到恶仗,即刻溃散。所以,湘军围城部队虽然少于太平军,但城池里面的军队却不能出城将其就地歼灭。
其二、太平天国缺少水师力量,无法保证守军供给
俗话说,“惹不起,可以躲得起”。既然太平军战斗力不如湘军,出城直接迎战围城之敌并不现实,那么,太平军可否据守城池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此一来自己会活活被饿死。要知道,想要据守城池,那就必须得有充足的粮草、弹药、兵员补给,保证自己时刻充满活力。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地区,若想维持一座大城市的物资补给,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水师力量,掌握长江控制权,否则一切免谈。很遗憾,自从田家镇、半壁山大战之后,以民船为基础的太平军水营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长江控制权已经落入湘军之手。太平军想通过水陆向安庆、天京提供充足的补给,那简直难于上青天。例如,陈玉成、李秀成都曾在城池被重重包围之情况下利用小船偷运粮食进城,但均被湘军水师干掉。
其三、杨秀清死后,太平军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政,见死不救
太平军战斗力不如湘军,也没长江控制权,为了解救被包围城池,也只能直接出兵救援,利用人数优势击败对手了。在兵员数量上,太平军自然是碾压湘军,这一点无可置疑。例如,雨花台大战时,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先后投入二十余万兵力,若是连同守军在内,估计三十万;曾国荃、曾国葆陆师,杨载福、彭玉麟水师,合计四万,其中一万多是病号。很遗憾,即使是数量有优势,太平军还是无法破除湘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因为指挥不得力。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军事指挥系统混乱,缺乏统一指挥,将领之间各自为政,常常见死不救。就拿安庆会战来说,若是李秀成肯出兵相救,实行“西征计划”,强力攻取武昌,那胡林翼等必定调兵回援,安庆有望解围。再比如,若是杨秀清在,其他各路将领必定火速增援李秀成兄弟,雨花台之战也许就是另外的结局了。
其四、“封地制”作怪,放弃擅长的“运动战”,被清军拖死
众所周知,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即是在大范围内迂回作战,时而分散,时而聚集,在运动中找机会歼灭敌人。1858年11月,陈玉成就是靠这一招才击败了号称湘军第一悍将的李续宾,全歼湘军精锐6000千人,胡林翼呕血不止。反观湘军,擅长打“呆仗”、“死仗”,即是挖掘“长壕”、“深沟”,建“栅栏”,耗死对手。既然如此,为何太平军不发挥自己的长处,继续搞“运动战”,将战火引向敌人控制区域,从而达到解围之目的呢?答案很简单,杨秀清死后,将领各自为政现象太严重,天国只能实行或者是默认“封地制”。在“封地制”下,将领若想维持自己在朝中地位,就必须得有地盘,否则便没发言权。在此种情况下,将领不可能实行“运动战”,因为自己地盘可能会丢失,这无疑就中了清军之圈套,被对手活活拖垮。这一点,在安庆解围战中明显看出,陈玉成为了维护自己的地盘,不惜下血本,将精锐耗尽,后患无穷。
其五、大清综合实力强于太平天国,凭借经济实力可以拖垮对手
俗话说,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实乃危险至极,不但己方军心涣散,还很有可能会被对手突袭,一战而灭之。那么,湘军难道就不怕出现这种情况吗?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几乎不用怕。道理很简单,因为大清的综合实力远强于太平天国,就算是拼时间,都可以耗死太平军。只要粮饷、弹药、兵员及时补充,屯兵坚城之下的湘军很少会哗变,更不会闹事。退一万步讲,就算闹事,那也不要紧,因为还可以搞“轮换”,一批一批的驻防,这样就可以长期保持部队的战斗力。换句话说,湘军之所以能搞“围点打援”战术,是建立在清朝国力远强于太平天国之基础上,这是根本原因。若是没这国力,耗费巨大的“围点打援”战术,清朝必定吃不消,自己先垮掉。
综上所述,在湘军“围点打援”战术面前,战斗力低下、缺少水师,又各自为政的太平军是很难逆袭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