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经历连年战乱、灾荒后,人口大幅度锐减。据康熙时期的统计,当时四川人口仅剩9万余人。这个数字的背后,代表着历经千年繁荣的四川,已经陷入凋敝。四川在秦汉时期,就有“天府”的美称。
土地肥沃,水利便捷,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川的印象。唐朝时,成都是可以跟国都洛阳齐名的城市。宋、明时,四川是西南的枢纽。
可是,当康熙年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任后,看到的只有一片荒芜。当地了无人烟,这里仿佛荒废了百年之久。房屋倒塌,土地荒芜,骑马走过,稀少的几个人,也大多衣衫褴褛。幸好,这位四川巡抚是个有担当的官员。
他想要恢复四川旧日的辉煌,唤醒土地上的烟火气。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奏折,提出移民开垦荒地的建议。这道奏折得到康熙皇帝的同意,这才有了“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不过,虽然称呼上是“湖广填四川。”但实际上,当时向四川迁徙人口的,包含有很多省份。湖广地区,只是占移民的大多数。其余包括河南、山东、陕西、云贵地区、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甘肃。
这些都是当时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这次移民,跟过去中国移民,有很多不大。汉唐时期中国的移民,都是从北向南。而“湖广填四川”,却是由东向西移民。
为了鼓励移民,康熙皇帝还对移民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移民到四川开垦荒地后,五年后才征收赋税。开垦越多,奖励越多。
这项政策,其实只在康熙时期实行。康熙末期,这项政策已经基本停止。虽然实行时间补偿,但对后来四川影响极大。以至于清朝末年的《成都通览》中都说:“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不过,“湖广填四川”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当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康熙年间,四川可以逐渐稳定下来。因为土地开垦后,大家都可以实现温饱,甚至过上不错的生活。
而且,因为有大量外来移民,很多其他省份的农作物、手工业、制造业、文化也跟着也一同进入四川。明、清时期,中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陆续传入玉米、马铃薯、红薯。这些都是产量极高的农作物。占用土地少,却可以带来大量口粮。
对于四川这个涌进大量移民的地区,这个情况极为有利。四川的凋敝,更多是人口稀少导致。当地的却极适合农耕。现在有了高产的农作物,又有大量人口开荒。
四川粮食储量增加极快,不仅可以满足本省使用,还能销往各地。尤其是长江水路的贯通。所以,康熙以后,重庆很快转型成商贸城市。很多外籍商人也跑到四川贸易。他们沿长江贸易经商,将四川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当时四川运往各地的,除了粮食,还包括丝织品。蜀锦在千年前就有名气,移民的进入,让四川当地的纺织重新得到发展。陶瓷、造纸也日益繁荣。煤、铁开发速度加快。移民的进入,对四川现在的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不过,这项政策,也带来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康熙末期,随着土地逐渐开垦完毕,四川境内基本没有什么空余土地。可是,康熙年间进入四川的人都在宣称,他们到了四川后,很多都过上富裕的日子。康熙时期入四川的人,大多获得三十亩水田或五十亩旱田。
这种说法流传极广。雍正年间,民间流传着这一种说法:“谓川省之米,三钱可买一石,,,一去入籍,便可富饶。”
可是,康熙以后,时机已经过去。四川已经没有太多空余土地。但很多人都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不断往四川移民。雍正、乾隆年间迁往四川的,不只穷人,很多地主大户也拖家带口前往。
到了以后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容身之处。很多人成为佃农,或直接沦为赤贫流民。其中很多人干脆聚众闹事,在山里当土匪。地方官府一直想要禁止。
乾隆对流民态度较为温和,只让官府防范流民滋事,以稳定为主,对那些作乱的流民,严加惩处。但是,流民问题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在乾隆末年,酿成一场新的动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