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楚国之前一直都是周王室最大的威胁,但是政治就是这样,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现在这个昔日的敌人是最值得拉扰的盟友。在政治上,再优秀、再出色的个人和组织,只要获得了最高的垄断权力,往往都将成为祸害。不怕现在得罪别人,就怕将来得罪不起别人。如果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即便是敌人也可以放心利用;假若无法进行制衡或牵制,那么哪怕是至亲也不得不提防。政治就是这样冷漠而现实,不过这又能怪谁呢?天下作乱的诸侯,有几个不是王亲国戚呢?封国造反的卿士,又有谁不和国君沾亲带故的呢?权力面前亲情友谊都不算数,实力和利益才是最高准则。
能够控制手下,统治者要想自己位置安稳凭借的是自己的意志,如果难以驾驭臣下,那么自己的地位只能寄望于他人的意志了,这笔账,相信谁都会算的。如今楚国正是力求跻身中原主流,楚成王看到了齐桓公成功先例,也开始积极作出尊王的姿态。所以周惠王和楚成王正好形成了需求互补的态势,双方的合作就差实际遇到这种情况,上级的惯常做法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竞争性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权,即不再对某一个特定的下级独家授权,而是搞竞争招标,使它在地位上受到挑战,力量上遭遇对抗。
就好像当年周幽王宠信虢公石父,废长立幼;周平王分权给虢公林父,周、郑交质示意天下。那现在周惠王要如何分权呢?分给谁呢?当今天下,有实力与齐国抗衡的只有楚国。虽然楚国之前一直都是周王室最大的威胁。但是政治就是这样,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现在这个昔日的敌人是最值得拉拢的盟友。在政治上,再优秀、再出色的个人和组织,只要获得了最高的垄断权力,往往都将成为祸害。
不怕现在得罪别人,就怕将来得罪不起别人。如果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即便是敌人也可以放心利用;假若无法进行制衡或牵制,那么哪怕是至亲也不得不提防。朝权就是这样冷漠而现实,不过这又能怪谁呢?天下作乱的诸侯,有几个不是王亲国戚呢?封国造反的卿士,又有谁不和国君沾亲带故的呢?权力面前亲情友谊都不算数,实力和利益才是最高准则。能够控制手下,统治者要想自己位置安稳凭借的是自己的意志,如果难以驾驭臣下,那么自己的地位只能寄望于他人的意志了。
这笔账,相信谁都会算的。如今楚国正是力求跻身中原主流,楚成王看到了齐桓公成功先例,也开始积极作出尊王的姿态。所以周惠王和楚成王正好形成了需求互补的态势,双方的合作就差实际的执行了。但是实际的操作却并不那么容易。周惠王是借着齐桓公才混到了今天的地步,而且楚国也是齐桓公帮他搞定的,如果动作太大太明显,周惠王就会被天下看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怎么能够让诸侯们信服?所以周惠王必须要做得非常隐蔽,不用自己直接表态和操作周惠王首先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在首次会盟的八国中,郑国和齐国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原来在上次齐、楚召陵之盟结束后,陈国大夫辕涛涂为了本国利益,忽悠齐桓公绕过陈国,取道东方(今安徽和江苏北部),经过东夷部落盘踞之地回军齐国,美其名曰震慑夷狄,其实是为了避免大军在陈国的驻军花销。但是早先知道了辕涛涂计谋的郑国大夫申侯却卖友求荣,将原委告诉了齐桓公。
齐桓公为了表示对申侯的感谢,要求郑文公把上次周惠王赏给郑国的虎牢之地赐给郑国大夫申侯作为封邑。虎牢之地是郑国的西部命门所在,封赏给申侯后此地俨然成为了一个国中之国。这一步棋显然不仅仅是齐桓公在单纯犒赏申侯,更是对路远力难及的郑国的一种变相牵制。面对为自己而来召陵的霸主的要求,郑文公虽然非常愤懑,但还是不得不咬牙同意。
周惠王就抓住了诸侯间的这个裂痕,怂恿郑文公撤会,投靠楚国,砸齐桓公的场子。接到周惠王的玺书,郑文公看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不仅能够出一口上次被迫割地的恶气,更重要的是,这对郑文公而言无疑是重温当年父祖夹辅周王室的荣耀,让郑国重新获得政治上的独立性。相比一心侍奉不信任自己的齐桓公,这个选择可是太具有诱惑力了。虽然大夫孔叔反对,但是得了王命认可的郑文公并担心被齐桓公以叛徒的名义讨伐,便义无反顾地照办,对被小弟在背后捅了一刀,齐桓公自然怒不可遏。
但是管仲嗅出了其中的齐桓公不辞而别。,建议齐桓公不急着找郑文公算账,因为郑国本身是不会有这个胆子的,而且郑国还求得了楚国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先把会盟办好,定完君臣名分,只要把太子捏在手里,不怕将来制不住周王室。齐桓公便按照管仲的提议和其他六国诸侯盟誓拥戴太子姬郑。盟誓完毕,齐桓公派人将太子姬郑送回洛邑。完成了拥护太子的任务,接下去就是警告郑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