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1753年~1818年) 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
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十分了解,通过详细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山东曹州府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三省巡抚皆认输方作罢。
商汤陵自古就颇多争议,但不论是《尚书》、《史记》记载,还是后世文献的佐证,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商汤死葬于亳(山东曹县南二十余里)。清乾嘉大儒孙星衍曾作《汤陵考》,力主曹县汤陵为真,并为曹县汤陵撰写碑文。当代学者王国维、顾颉刚、郭沫若、史念海、王玉哲、杨尚奎、田昌五等学者论之确凿。特别是商史甲骨文学者罗琨先生用甲骨卜辞研究成果,力证亳在商丘之北、定陶之南,为亳在曹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有商一朝汤陵始终为商人祭祀的祖陵。西周、春秋、战国,有商汤后代宋国负责祭祀汤陵,在《左转》中,宋国君就称亳为宗邑。《水经注》曾记载,汉哀帝建平元年,曾遣使祭祀汤陵,汉以后,历代对汤陵祭祀不绝。
汤王陵历代都有重修,明万历《曹县志》记云:成汤祠在县南十八里土山集,不祥所始。墓前有石碣刻云:“宋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元延佑五年(1318)重修;明宣德八年重修;成华丙申(1476)重修,李秉有记;弘治五年(149)年重修;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万历九年(1581)岁次辛巳春三月八日重修。”由此可知,至迟从宋代起,官方便开始对曹县商汤陵进行重修和祭祀。另据《曹县旧志》记载:“明代以前,有守墓户百家,有大殿巍峨耸立,大殿中间,神像威严,中为成汤,左为伊尹,右为仲虺。汤王陵左边有桐宫三楹,为太甲所居。”汤陵全盛之时,金碧辉煌,巍巍壮观,后院大殿三间,中间拜殿三间,左右廊庙各六间,山门、照壁、甬道,历代古碑排列庙道两边,为一大游览观瞻圣地。
曹县重修成汤陵庙碑记
清〔孙星衍〕
古者墓而不坟,故刘向称殷汤无葬处,至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郗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事具《皇览》以为在亳,其时诏称河南颍川郡水出,大司空史按部所至,宜于济阴,得见汤陵,自薛瓒、杜预、伏滔、刘昭皆以为在济阴亳县未有异辞。今曹县左山之阳是古济阴郡治,县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汤都地,北陟淇、洹,南跨睢、汳,西至卫国,东尽濮阳,皆千里畿内。故太甲陵在濮州之历山。微子、箕子陵亦在东方也,曹县汤陵列于祀典,明置守冢户,陵前有碑,在宋皇祐、元延祐间皆重修,陵上有庙,像设犹存。星衍临司泗上,于嘉庆元年塞河曹、单,亲临展谒,见其祠宇倾圯,采樵不禁,因檄曹令度工修葺。复遍考书传,移咨山西布政司,告以荣河汤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殷汤。前代沿讹,列为祀典,实则少康纶邑,急宜厘正。並考《括地志》所称偃师汤陵,乃汤祠之误。《水经注》所称征县汤陵,乃汤池传疑。其《括地志》又称始平汤陵真亳王号汤者所葬,俱不足以夺济阴亳县汤陵之说。既发资千金,申报大府,兴工修葺,复得王、魏两观察先后代任,增建宫墙,拨置地亩,曹令孙立方、黄炳先后助成盛举。会星衍奉督运之命再莅东省,以嘉庆十年四月蒇工立石,将以质鬼神,俟百世焉!铭曰:
天乙在亳千里畿,言观于洛居河麋。
千年水徙国邑迷,亳城虽荒神所依。
汉臣行部欣得之,封树不设邱墟卑。
我来展拜敬且欷,稽古破俗别是非。
荣河陵庙空巍巍,厘正祀典书之碑。
从先王居神来归。
附清《曹县志》光绪十年土山集汤王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