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一直以来,明武宗朱厚照都因为喜好玩乐及宠幸奸佞而被当做反面教材。
然而,有一个伟人在读完《明史》后却这样说到:“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一些外,其他的皇帝都做得不好,尽做坏事。”
既然伟人直接点名说明武宗朱厚照比其他皇帝稍好一些,那也就是肯定了朱厚照当皇帝还是合格的。
为何同样是明武宗朱厚照,会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朱厚照都做了什么?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于乾清宫,明孝宗15岁的长子朱厚照继位,年号正德。
朱厚照一继位就改变了父亲朱佑樘重用文官的做法,开始大力重用以刘瑾为首的八名宦官,史称‘八虎’。此举,引起了以李东阳、刘健、谢迁为首的文官集团的警惕。
须知,大明自土木堡之变以后,文官集团的权势便不断膨胀,尤其是在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的大力扶持下,文官集团的权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照重用宦官的举动实则是为了抑制文官集团权势的扩张。
文官集团能一步步做大,自然都不是等闲之辈,于是他们立即对此展开了反击。然而,做法上就显得有些轻率——他们在没有获得足够关于刘瑾等人擅权乱政的证据的情况下,居然发动群臣向朱厚照逼宫,要求他诛杀刘瑾等人。结果,不仅没能除掉刘瑾等人,反而是文官集团的首领刘健、谢迁两人被迫退休回家。
挫败了文官集团的反击后,刘瑾等人的权势开始迅速膨胀,但是他们忽略了文官集团留下的‘钉子’——李东阳。这个疏忽最终导致了刘瑾等人的悲惨结局。
正德五年四月,皇帝朱厚照令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张永率军前去平定安化王之乱。杨一清动身前,李东阳就与他密谋要借刀杀掉刘瑾等人。而被借刀之人正是八虎之一的张永,原因就在于他跟刘瑾有矛盾。
于是在叛乱平定后,杨一清就找到了张永,将除掉刘瑾的谋划向他和盘托出。张永略加思索后,就同意跟杨一清和李东阳一道除掉刘瑾。随后,张永利用回京向朱厚照献俘之机,揭发了杨一清为他准备的关于刘瑾的十七条罪状。明武宗朱厚照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逮捕审问。
负责审问刘瑾的官吏显然没有明白李东阳和杨一清的良苦用心,因为他们只是从刘瑾的家中查抄出了金银数百万两和一些古董珍宝,这些东西并不能置刘瑾于死地。于是,在李东阳的授意下,主审刘瑾的官吏再次领着人去了刘瑾家中。这一次,经过他们的认真搜查,终于发现了被刘瑾‘藏匿’的龙袍、玉玺、兵器、盔甲等‘违禁品’。
这些‘罪证’很快被呈报给了皇帝朱厚照,朱厚照不禁勃然大怒,又亲自带人去刘瑾家中搜查,在刘瑾经常拿的扇子中发现了两把匕首。至此,朱厚照终于相信了刘瑾意图弑君谋反的事实,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被除掉后,八虎中除了张永之外全部失势,朱厚照通过宦官制衡文官集团的图谋被李东阳和杨一清联手破解。
朱厚照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又有了新的目标——武将势力。但是,明代的武将势力自土木堡之变后就越来越弱,至朱厚照登基时,镇守各地的武将都要受到文官的节制,所以说此时的明代武将势力根本制衡不了文官集团。于是,为了扩充武将势力,朱厚照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一、通过宠幸江彬和钱宁来抬高武将的地位;
二、通过召回驻守在各地的巡抚来打破文官对武将的节制;
三、以自己为榜样去引导尚武之风重新兴起。
这三条措施中,第二条对文官集团的杀伤力最大,对武将势力的扩充效果最明显,所以也最难实现。最终,随着刘瑾被文官集团用计除掉,朱厚照召回巡抚的措施失败。
第一条和第三条措施虽然没有失败,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判断到底有没有成功。因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离奇驾崩,随之,不论是他抬高武将地位的努力,还是他在应州之战中取得的大捷,都全部归零。
到这里,我们应该也能明白,明武宗朱厚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奔着制衡文官集团这一目的去的。文官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的话,必然会打破朝廷的政治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必然就会引发帝国的动荡。于是,为了维护这个平衡,明武宗朱厚照必须去制衡文官集团。
明武宗朱厚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所以在文官们的笔下,朱厚照就被描写的相当不堪。后来的人们在看到这样的记载后,必然会把朱厚照当做反面教材。
而伟人身为顶级的政治家,自然也明白朱厚照所作所为的用意,所以朱厚照能得到他的肯定也在情理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