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国力达到巅峰,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然而仅仅三十多年,如日中天的北魏王朝就走向了尽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方统一少数民族政权。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之路,参照汉制建立起封建国家政权。然而孝文帝死后仅过了30多年,北魏政权就分崩离析,一分为二。从结果上来看,汉化改革后不久,北魏政权就瓦解了,似乎改革成了北魏灭亡的元凶,事实真的如此吗?北魏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
北魏六镇
鲜卑人同原先的匈奴人一样,都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时期,鲜卑拓跋氏南下建立政权。不同于设郡县的汉人政权,鲜卑人在征服的领土上设置军镇,加强军事控制。如,太武帝灭赫连后,设统万镇,击败高车后,设北镇,灭武都王后,设武兴镇。军镇制度成为北魏地方制度的重要内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为了防范北方柔然部落的南下,在平城外,“发幽、司、定、冀四州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千里”,构成保卫京师的武装力量。随后,拓跋焘又将军镇制度引入这里,先后设置沃野、怀朔、扶冥、武川、柔玄、怀荒六镇。
初设六镇之时,因为戍卫京师的特殊性,特别选拔鲜卑拓跋氏贵族和中原的豪门望族为武将镇守,六镇的军人因此也拥有比其他地区的军人更高的政治地位,“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煎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榻,不但不废仕宦,乃至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但是,人人羡慕的六镇军人到了孝文帝时期,却变得不吃香了。
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为游牧民族,尤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早在冯太后主政时期,开始实行的汉化改革就受到很大的阻力。而由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不仅继承了冯太后的汉化遗志,更继承了冯太后的政治智慧,用一招釜底抽薪完成迁都大举。
493年,孝文帝以伐齐为理由,带领文武百官,步卒将士数十万出平城南下洛阳,趁大雨阻塞道路之时,突然宣布迁都洛阳。原定于伐齐的大军,变成了建筑队,在洛阳营建新都。然而,迁都之事太过突然,仍有大批士族将领留守在平城,这批人慢慢变成了北魏的弃民。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漠原之上的鲜卑人来说,迁都意味着以往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放下马鞭拿起农具进行农耕,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说汉语,着汉服,孝文帝贸然迁都,即刻招来了大量反对声音。
无奈之下,孝文帝做出让步,“北京根基,帝业所基,南迁二记,犹有留住,怀本乐故,不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任停,按堵永业”。于是乎,拓跋鲜卑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大集团。即便孝文帝做出妥协,不强求所有人都南迁洛阳,但在他的心里,留守平城的人俨然成了弃子。
孝文帝南迁后,给南迁的鲜卑贵族种种特权,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而北方“冥顽不灵”的贵族则被完全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随后,孝文帝又引入汉人的门阀制度,改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按照门阀姓氏来任免官员,在这次改革中,北方的遗老遗少被踢出贵族行列,成为庶姓,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孝文帝改革,尤其是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导致北魏统治阶级的分化,身为北方旧贵族的六镇军士,不仅失去了超然的政治地位,还被人视为粗鄙的武人,得不到朝廷的关注和照顾,生活也渐渐失去了稳定的保障。公元523年,北方的柔然南下掳掠,六镇地区损失惨重,怀荒镇和沃野镇的军民,在破六韩拔陵的带领下,率先起义,其余四镇纷纷响应。然而此时的北魏朝廷,武备已经荒废,没有能力平定起义,于是向宿敌柔然求兵。北魏朝廷和柔然联合之下,才得以击败破六韩拔陵,26万六镇军民先后投降,被安置于冀、定、瀛三洲。
然而,归降不久的六镇起义军,又在柔玄镇、怀朔镇镇将的带领下再次起义。没有办法的北魏朝廷,只能依靠地方豪强武装进行平叛,其中以山西的尔朱荣部力量最为强大。尔朱荣成功平叛后,被任命为大都督,并、肆、汾、唐、恒、云六州军事。六镇起义军也在这时候划分为两部,大部投靠了尔朱荣,武川镇人则逃向关中地区继续斗争。
原本就是豪强的尔朱荣,又收获六镇降军,成为北魏最大权臣。528年,胡太后设计毒杀孝明帝,册立元钊为新帝,尔朱荣假借孝明帝旨意,攻入洛阳,在河阴溺死胡太后和元钊,随后纵兵屠杀北魏文武官员上千人,洛阳城内的北魏皇室也被屠杀殆尽。
河阴之变,嗜杀成性尔朱荣为人们所不耻。531年,原投降尔朱荣高欢,收编六镇余部,推翻尔朱氏集团,拥护元修为帝,即孝武帝。然而高欢也不是什么善类,孝武帝不甘心做傀儡,于534年从洛阳出逃至关中,投靠武川镇的宇文泰。宇文泰拥护孝武帝在长安重建魏朝,史称西魏;同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北魏就此灭亡。
如日中天的北魏王朝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第一,统治阶级腐败,攫取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王朝几乎再无战事,国内更是歌舞升平。北魏宗室贵族迅速堕落腐化,失去了祖先的尚武精神,疯狂敛财。例如宗室高阳王元雍,富可敌国,吃一顿饭都要花费上万钱,有奴仆六千多人,侍候他的婢女都有五百人,《北史》记载说他:”雍识怀短浅,又无学业“,然而这样的人居然身居高位,还当了丞相。还有河间王元琛,家里的房子完全按照皇宫样式建造,这人还有个爱好,就是带着人参观自己的宝库,什么黄金美玉玛瑙不计其数。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官职都有定价,连官都能卖,这个王朝岂能不亡?地方上,州郡刺史等大小官吏聚敛无已,侵吞国家财富,严重的削弱了国力。
第二、阶级矛盾尖锐。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得大批百姓无法生存下去,纷纷逃亡,北魏的赋税也因此锐减,恶性循环之下,更加重了对未逃亡百姓的征税,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主要有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等,这些反抗沉重的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根基。
第三、崇佛。北魏从上到下崇佛,佛寺占有大量田产并且不纳税。举个例子,北魏的胡太后主持建造的永宁寺,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耗费了当时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胡太后不但自己崇佛,还要各地都要修建佛塔,不修建的全部撤职,这使得地方官府更加严厉的盘剥百姓,百姓活不下去就纷纷逃亡或出家,北魏可纳税的民户越来越少。
第四、门阀制度。北魏经过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形成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共同统治各族人民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汉族门阀以及鲜卑军事贵族门阀,这些门阀占有国家的大量资源充实自己的实力,分散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力量,代表者有河南元氏、长孙氏、宇文氏等。
第五、汉化改革不彻底,民族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将领多为鲜卑贵族,军士为鲜卑子弟或草原各部牧民,最初设置的时候,不但军饷丰厚,而且政治地位也高,但是随着柔然不再是北魏的威胁,特别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六镇地位一落千丈,从国家利器变为二线部队,逐渐贱民化。
鲜卑等边疆势力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严重,加上北魏财政困难,居然停发了士兵的军饷。公元524年四月,昔日的国之利刃变成了叛军,沃野镇破六韩拔陵登高一呼,北方六镇的戍卒应者景从,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爆发,而苦魏已久的老百姓纷纷加入,一些心怀不轨的门阀土豪纷纷起兵,这场起义直接摧垮了北魏的根基。公元528年,在六镇起义中崛起的尔朱荣屠杀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2000多人。公元534年,镇压六镇起义而壮大的高欢终结了北魏。
事实上,在孝文帝和宣武帝后,迁入中原的鲜卑贵族迅速腐败,后宫专权,军政荒废,以至于从六镇起义爆发到北魏灭亡,先后出现的以宇文泰为代表的六镇、旧都等北方鲜卑部落镇民;以尔朱荣、高欢为代表的鲜卑化的汉地士族,破六韩拔陵为代表的鲜卑化的少数民族这三股势力,无论哪一方都是那时的北魏朝廷所无法控制的。
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导致地方势力壮大,最终政权倾覆,这是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而孝文帝改革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也有非常多的积极意义,将北魏的灭亡全部归责与汉化改革不太妥当,只能说后继的统治者,没能革除改革带来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