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后期,因为唐玄宗的纵容,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同伙史思明起兵反唐,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最终由盛转衰。唐玄宗的不作为,太子李亨怒其不争,于是在灵武登基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而此时其父玄宗健在 李亨登基称帝是否为篡逆?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形象地叙述了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有一段具象化地呈现了天宝时期安史之乱的情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整个盛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但是晚年的唐玄宗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在快要击溃叛军之时,他听信谗言将两位反叛的中流砥柱——高仙芝和封长清斩首示众。后来长安沦陷,在群臣、宦官宫女的拥簇下,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皇室贵胄从延秋门出逃,一路向西,逃离了长安。
到了马嵬坡时,饥肠辘辘的将士们接连几日都在逃亡,早已受不下这窝囊气,谁曾想这盛世长安居然落入叛军之手,于是六军皆愤怒不已,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大伙儿想杀杨国忠的意图。后来就上演了一场历史上十分凄美的爱情故事——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
那么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
原因有三。其一,刚刚我们提到了,陈玄礼想要杀杨国忠的意图是请李辅国转告给太子李亨的,而不是直接在六军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去直接向皇帝请命呢?很显然,李亨和唐玄宗父子之间是有隔阂、矛盾的,另外,此时的臣子们对唐玄宗有了一些不满,纷纷投向太子党。这一点可能是唐玄宗选择和李亨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此时的唐玄宗和李亨在对局势分析和做法上已经出现了分歧。李亨自然是想“重拾旧山河”,而曾经“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唐玄宗面临着江山和美人都脱离自己掌控的双重困难,早已被压垮,没有了壮年时候的气势。两相对比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唐玄宗继续西进,进入暂时安全的蜀地,李亨东行,召集将士勤王。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李亨为自己铺路所需。曾经唐玄宗狠心杀掉了李亨的三个兄弟,这可是骨肉亲情,他都能下得去手,可见唐玄宗心中是多么在意权力和地位。身为太子,尤其是对亲生儿子都有如此高警惕的皇帝手下的太子,李亨面临的局面多么危险和憋屈可想而知。而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的爆发,自己率兵清理乱局,一方面立功,二方面积攒人气,与自己的父亲所作所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天下人明眼看着都知道这些,自然为他以后走向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肃宗李亨是幸运也是不幸的。幸运在于他遇上了安史之乱,让他得已逃脱父皇的掌控,拉开与父皇的距离,为自己走向帝位奠定基础。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唐玄宗这样淡漠父子亲情的皇帝,不幸的是他要靠安史之乱才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我们首先要确认是李亨是否是篡位,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先皇是否驾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说,他是否符合封建纲常,即取得的途径合法性才是关键。显然,李亨在两点都不合法性,李隆基还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属于篡位。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口号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霓裳羽衣曲。短短一个月就杀到洛阳城下,当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没有了当年的能力,年老昏聩已经70岁的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离长安。应该说,当李隆基逃离长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就动摇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丧失。
在逃离的途中,李亨已经开始四处“串联”利用朝堂上下对于杨氏一门的不满,积极争取政治支持。应该说,在当时。整个朝堂对杨国忠一系已经的愤恨无比,满腔怒火,此时必须要有人对安史之乱负担政治责任,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担,而李亨就是利用这个“时机”与高力士,陈玄礼联手发动“马嵬坡之变”激杀杨国忠和杨贵妃。
此时,李隆基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团已经倾向于李亨,也就是说,官僚体系军队实质上,已经把这笔账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权威丧尽。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对于他来说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场。生命安全现在是第一位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李亨继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说从封建纲常来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这个时候李亨不站出来称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会提前藩镇割据,而此时李亨毕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统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现在的政治术语就是说:政治的客观形势要求李亨必须登基,这不以李亨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李隆基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对形势判断也很清晰,承认了了肃宗之位,这才有能力和条件去平定安史之乱。
如果李隆基不承认李亨登基、就认定是篡位。那这样大唐就三个皇帝,西北一个篡位的肃宗,洛阳一个安禄山,成都一个李隆基,到底听谁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争“正统”打起来。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国。但也是由于李亨“篡位”登基,才导致他急于收复两京,才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
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肃宗自立为帝,有违礼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于是肃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纥夷狄以践中原,更为及早收复两京,而错失直捣幽燕,永消河朔割据跋扈之祸的良机。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