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开始,到一直到乾隆二十年,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争才宣告结束,准噶尔汗国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
平定准噶尔:
准噶尔是蒙古四部之一的卫拉特部,噶尔丹的野心异常大,一心想着恢复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的光辉。在当时,蒙古大汗的名誉头衔已经被冠以到了清朝皇帝头上。后来准噶尔统一了卫拉特部,随后四处征战,一路称雄中亚,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去招惹当时强大的清帝国。从康熙皇帝开始,双方就处于一直征伐的状态。
并不是不可以消灭,而是就像我们看到的古代匈奴和中原政权的征战一样,清朝对准噶尔的了解一直是“敌暗我明”,所以很不好打。但是雍正后期到乾隆初期的时候,清朝经过雍正皇帝的励精图治,再加上准噶尔内部发生叛乱,在乾隆22年的时候,这场持续68年的战争终于做出了了结。
对于清朝来说,准噶尔的这次叛乱不仅是挑战蒙古大汗的位置,也是对清朝的天下之主地位造成了威胁,而且他的目标并不是挑战而是吞并,所以说于情于理,清帝国都是要灭掉准噶尔的。
清缅之战:
在中南半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足够实力的挑战者,所以这个地方历朝历代的皇帝还是比较放心的。雍笈牙王朝在统一缅甸之后野心膨胀,继而对清帝国的西南边境发起了攻击。但是此时的清帝国却以为缅甸只是出现了匪乱,并没有当一回事。
在象征性地剿匪大败之后,乾隆皇帝明白了,这压根不是什么土匪,而是一支军队。于是先后两次大军出征,但是出兵规模远远比不上平定准噶尔,每次出兵规模在2万人左右。由于远征军不熟悉地形,道路难走,气候又不适应,战事很不顺利。
将士水土不服,战斗力大减,而后勤补给也很困难。当然缅甸也没好到哪去,刚统一的国内因为连年的征战国内怨声载道,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缅甸提出议和,最终双方签订了《老官屯条约》,对于清帝国而言,缅甸只是内部的王权交替,并没有实质性威胁到自己的可能,所以与其说打不过,倒不如说是不想打。
清朝和准噶尔之间的战争持续了68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准噶尔部终被灭。五年之后,乾隆二十七年,缅甸军队骚扰云南。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战役正式爆发。清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远征,但是战事不利。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双方将领签订老官屯和约,缅方同意称臣纳贡,战事结束,清军撤回国内。但实际上缅甸在20年之后才真的上表纳贡。
清帝国在征讨准噶尔的时候,虽然不说是顺风顺水,但是起码也一度打得他们不能还手,最终历经三代,持续68年的战争之后,灭掉了准噶尔。那同样是实力相近的缅甸,清帝国为何就打不过了呢?
一、中华宗藩体系的产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文明有独特的天下观,这个天下就是以中原为核心,中原即是中华,而四方边远之地皆是四夷。占据中原的王朝,无论建立者是谁,都想维持一种四夷宾服的宗藩体系。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开始逐渐放弃。当时一部分人搞洋务运动,顽固派就非常反对,比如大学士倭仁,他是满人,以华夏自居,敌视西方科技。
乾隆时期,是清朝宗藩体系的发展巅峰,藩属国共有19个。即使对待当时来华贸易的英国人,乾隆也是以四夷的态度对待。这个怨不得乾隆,毕竟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一时间肯定是改不过来的。在这个宗藩体系下,谁入主中原,谁就得到了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得到天下,自然就不会放过其他有想法的势力。准噶尔和缅甸都是在挑战中华宗藩体系,自然是清朝不能容忍的,但是两者情况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二、准噶尔的野心
准噶尔属于蒙古四部之一的卫拉特部,噶尔丹的野心很大,他想恢复蒙古帝国的光辉。而当时蒙古大汗的头衔已经落到了清朝皇帝头上。明末,作为正统的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败亡之后,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之后蒙古大汗之位一直由清朝皇帝继承。噶尔丹先统一了卫拉特部,然后四处征战,称雄中亚,随后开始东征,跟清朝发生了冲突,拉开了准噶尔与清朝持续68年的对抗。
雍正后期以及乾隆初期,准噶尔发生了内乱,导致实力削弱。而清朝经历了雍正改革后,国力大增,为乾隆时期的用兵提供了财政保障。乾隆二十二年,准噶尔部最终被灭,丢失了近千年的西域也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对清朝来说,准噶尔不仅是挑战蒙古大汗的地位,也对清朝天下之主的地位造成了威胁,是无论如何都要消灭的。
三、缅甸雍笈牙王朝对宗藩体系的挑战
在中华宗藩体系中,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南半岛都没有形成有足够实力的挑战者。大概是气候原因,当时中南半岛上人烟稀少,形成了几个小国,对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威胁,而且甘心臣服。缅甸雍笈牙王朝之前的东吁王朝曾经朝贡过,但是后来东吁王朝灭亡,雍笈牙王朝取而代之。雍笈牙王朝统一缅甸后就开始了对外扩张,先灭了西部的曼尼普尔,迫降了老挝等国,然后大规模东征,灭了暹罗的大成王朝,几乎就要一统中南半岛了。
与此同时,缅军还在往北进攻,攻打东吁王朝的残余势力,一直追击到云南境内,跟清军发生了冲突。最初,云南地方官并不知道缅甸发生了什么事情,以为只是缅甸土司的劫掠,这在之前也经常发生,所以以匪患上报乾隆帝,既然是匪患,乾隆也就没当回事,只是责成地方剿匪。在宗藩体系下,藩属国内部发生政权更迭,中原王朝一般不会干涉,只要新政权继续臣服朝贡,就可以得到册封。但是剿匪失利后,乾隆才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是什么匪,而是缅甸军队。乾隆也得到了大成王朝被缅甸灭亡的消息,才意识到缅甸是想称霸中南半岛啊,这是在挑战宗藩体系,绝对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先后两次大军出征,但是出兵规模远远比不上平定准噶尔,每次出兵规模在2万人左右。由于远征军不熟悉地形,道路难走,气候又不适应,战事很不顺利。将士水土不服,战斗力大减,而后勤补给也很困难。缅甸也好不到哪里去,军队主力调回来对付清军,暹罗将领郑信率军反抗缅军。缅甸国内由于长期战乱,民众非常不满,纷纷抗议。内外交困之下,缅甸提出了议和,最终双方签订了《老官屯和约》。对中原王朝而言,只要中南半岛不出现一个强权,不破坏宗藩体系即可,因此,只要缅甸被打回自己的地盘,同时承认称臣纳贡,即可获得原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