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对待宗室亲王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何这样说呢?明朝让宗室出镇地方,没有皇帝诏书,他们不能擅离驻地,更不能进京。清朝却正好相反,把所有的王爷都养在北京,没有皇命或者诏书,他们不能私自离开京师。为什么明朝和清朝对待宗室亲王的态度如此相反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其实,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明朝让宗王出镇地方还是清朝把宗室禁锢在京师,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希望能防范宗室内讧,不让皇位落到自己的兄弟、子侄、叔伯手里。实际上,这都是明清统治者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得出的结论。
自古以来,太子都被称为国本,毕竟那是帝国未来的统治者。可皇帝往往不只有一个儿子,只要是皇子都有理论上继承皇位的希望。为了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和皇位继承,中国有一套严密的嫡长子继承制,利用宗法传统来排序,消除皇子之间对皇位的觊觎。然而,即使如此,历史上为了争夺太子乃至皇帝之位的事,比比皆是。
到了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长久统治,尤其是防备退回蒙古草原的北元卷土重来,所以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大多都分配到了北方,为帝国镇守边疆。从东到西,有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等九位王爷,其中尤以宁王、燕王、晋王三人实力最强,还拥有节制北方边军的权力。宁王“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麾下朵颜三卫最为骁勇善战。
不过,宗王镇边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中央朝廷抵御外敌,坏处就是这些藩王自身也会觊觎皇权,他们手握重兵,又在不停的战争中得到了威信和拥戴,有自己的军队可以对抗中央了。朱元璋一死,朱允文削藩的手段过于激烈,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裹挟了宁王的边军,经过四年的靖难大战,建文帝自焚,朱棣成为了大明的新皇帝。朱棣成为皇帝后,立刻就对宗王出镇制度下了严令:非有诏不得入朝。于是,明朝的宗王制度就这么定了下来,王爷们只能在封地过着奢靡的生活,但除了衣食无忧却形同软禁。实际上,明朝要是有王爷胆敢在没有皇帝诏命的情况下偷偷入京,锦衣卫可以直接将其下狱,关进天牢。
到了清朝,直接连过去“秦王”“晋王”这些称号都放弃了,就是不想让王爷皇子之间效仿“秦王李世民”“晋王杨广”这些曾经夺位成功的皇帝,而使用“礼亲王”“睿亲王”“雍亲王”“宝亲王”这类礼仪尊称。清朝建立之初,宗王议政,亲王们的权力极大,先是四大贝勒联合执政,然后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尤其是多尔衮,最后都当到皇父摄政王了,所以清朝皇帝对亲王掌权非常忌惮,选择让宗室们始终呆在京师。
清朝另外一个不需要选择宗王出镇的原因在于,清朝本身是外族统治,巨大的人数劣势,导致其统治集团内部异常团结。清朝的基本盘是八旗,并不需要用宗室拱卫皇族、压制权臣、监控地方。这些本来只有靠血亲“自己人”能做到的,都被八旗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