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期间,开启了前朝修史工程,但工程最终却以“烂尾”收场。在父亲的“前车之鉴“下,唐太宗是如何完成修史工程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渊修史工程“烂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持修史工程的大臣多与前朝关系紧密,自然为了掩盖先人和自己的黑点而“撕逼”;李渊又摆不平修史大臣之间的“撕逼”,修史工程自然也就“烂尾”。既然有了父亲李渊的“前车之鉴”,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来完成修史工程:
第一,唐太宗修史工程的负责大臣基本都是性格耿直、学富五车的寒门大臣或者衰落的小士族大臣。比如负责修撰《隋书》的魏征就是以直谏闻名天下的寒门士人;负责修撰《晋书》的房玄龄也是寒门出身;负责编撰《梁书》和《陈书》的姚思廉及其父姚察是南朝小士族。
因为家族出身不是大家族,所以唐太宗任命的负责修史工程的大臣既不是什么前朝皇族勋贵之后,个人也与前朝没有什么关系。比如魏征在隋朝就是一个勉强能够温饱的道士,与隋朝上层一点瓜葛都没有。耿直的性格也能让修史大臣自发地拒绝当朝亲贵对修史工程的干扰。
第二,李渊虽然启动了修史工程,但他并没有指定一个部门对修史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李渊时期的修史工程基本就是各自为政。要知道南梁、南陈、北周、北齐曾并立于天下。与隋朝也有紧密的继承关系。因此给这几朝修史必然要互相参考和对照,各自为政是不行的。
与李渊相比,唐太宗在下令修史便明确指定秘书监为修史工程的统管机构(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秘书监的负责人就是魏征(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在魏征和秘书监的统一管理之下,唐太宗的修史工程基本不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效率和严谨度都大大提高。
于是依靠以上两个方法,唐太宗的朝廷成功地完成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撰。再加上由李延寿私人编撰的《南史》《北史》,三分之一的“二十四史”是在贞观时期编撰完成的,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史学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