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科举制自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持续了一千多年。但是我们常常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也经历了很多朝代,他们都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战国时期,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就废除了血缘关系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官吏任免制度和对应的法律。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候,自然也沿用了这套规则。在秦朝,想要当官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钱,二是需要会写字,并且年满十七岁,才能资格担任官吏。
汉承秦制,汉朝初期也是按照这个方法来选择各级的官吏的,后来发现,这个办法招纳的人才不够广泛,于是汉高祖刘邦就下过“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文帝的时候,又开始实行举“贤良”、举“孝廉”,不过还没形成一条固定的制度。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他继位的第一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以古今治国之道为主题的策问,应对的人有一百多名。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就是在这次策问中被武帝赏识,同时一套新的选官制度才算基本成形了。
通过察举和征辟措施,西汉涌现出了一批人才,文臣像董仲舒、石庆、汲黯、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张骞、苏武等,武将更是有卫青、霍去病,这些无不是历史有名的人物,不过他们的出身却都不高。
到了东汉,仍然沿用“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不过此时“察举”和“征辟”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了。不仅有好名好事之徒钻这一制度的空子,为自己博取声誉。除此之外,这两项选官制度都是经过推荐的程序,明君忠臣的时候,尚且可以,然而一旦朝纲废弛、奸人当道,他们所举荐的人往往也不是什么人才,往往会和这些人狼狈为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