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开国皇帝那么多,谁杀的功臣最多?

历史趣闻 2024-09-16 09:21:02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开国皇帝那么多,谁杀的功臣最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秦始皇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很“自私”的,他们所有的措施,首先是为了保证“家天下”的延续。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甚至会让自己智商有障碍的孩子接班(司马炎传给司马衷),......

  开国皇帝那么多,谁杀的功臣最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秦始皇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很“自私”的,他们所有的措施,首先是为了保证“家天下”的延续。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甚至会让自己智商有障碍的孩子接班(司马炎传给司马衷),也不可能考虑血缘关系稍远一点的亲属,“禅让让贤”更是天方夜谭;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开国皇帝对开国元勋们的普遍性杀戮:毕竟这些人,是最具备造反能力、经验的,就等于新王朝最主要的潜在危险分子。

  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对功臣心存忌惮,只是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有所差异,是杯酒释兵权、还是举起屠刀?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来决定:

  第一,皇帝本身的年龄。

  开国皇帝的年龄,与他们杀害功臣的概率之间成正比,即:年轻/正值壮年的开国皇帝,一般不会采取杀人的极端方式,因为功臣们普遍比自己年纪大,让其有足够的精力、空间进行应对,无须担心留给自己的后代。反之,往往会迫不及待地除之而后快。

  第二,皇帝与功臣们的阶层出身。

  皇帝如果出自前朝权贵、知识分子,那他的功臣们也大多属于同个阶层。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肉体毁灭,皇帝更偏向于用制度限制。反之,那些草根逆袭的,大多会对自己曾经的帮手痛下狠手。

  第三,开国方式。

  与上面第二点有一定关联。与原统治阶层有关的开国皇帝,大多通过篡位夺权,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杀功臣的情况比较少见。相反,原统治阶层之外、以武装暴力立国的,大多也会选择用暴力的方式铲除未来的政权隐患。

  以上几点并非绝对,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

  李世民实际上是唐朝的“联合开国皇帝”,他出身贵族,即位时年仅27岁,手下的开国功勋绝大多数出自贵族阶层。因此。贞观年间几乎没出现杀害功臣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他天生仁厚、不防备功臣,毕竟在他去世前,出于对仍活跃在政坛的凌烟阁功臣李世勣的戒备,刻意毫无理由地将其外贬,并且吩咐自己的儿子李治,加速李世勣有一丝犹豫,就将其除掉。

  刘秀,出身汉朝皇室、小地主、太学生,虽然发家之处借助过绿林军的势力,但他身边的功勋大多也出身于地主、士大夫。加上他称帝时年仅30岁,所以他对待功臣的方式以“厚道”而闻名:让他们离开政治中心、以富家翁的身份享受人生。后来,本为后周辅政大臣的赵匡胤也借用了这种方式,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们的潜在威胁。

  相反的案例,则以刘邦、朱元璋为代表。

  出身基层官员的刘邦,称帝时已五十有余;他的人生逆袭过程,是在与传统贵族集团的军事对抗中获得了胜利。这些因素相叠加,让他对自己的功臣集团充满了戒备:以冷酷的手段除掉了韩信、英布、彭越等非沛县元老的“合作方”;对与自己如影随形的萧何也高度戒备,多次进行测试。

  但由于妻子吕后与自己“共定天下”,拥有相当高的手腕与威信,足矣协助自己的接班人,于是他并没有对沛县元勋下手,而是签订白马之盟、明确共享利益,并且设立大量同宗藩王为外援。

  而朱元璋之所以成为对待功臣最凶残、冷血的皇帝,自有其充足理由。

  第一,朱元璋40岁称帝,但直到公元1382年降服大理、1393年控制河西,才正式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一统天下,而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更为令人忧虑的是,他苦心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朱标于公元1392年意外病死,自己心仪的替补对象——皇太孙朱允炆年仅15、性格孱弱,在一众功臣面前如同羔羊面对狮群;

  第二,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位出身平民的大一统开国皇帝,而且是唯一一位通过农民起义获取成功的帝王,他的功臣群体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政治素养、自我约束能力、对君臣关系的认知等等均较为薄弱,意味着高度的威胁。

  因此,为了替自己的孙子消除隐患,朱元璋一方面大封藩王,另一方面将功臣宿将屠戮殆尽,打击面之广、杀害人数之多,世上罕见。

  那他为什么饶了汤和一马?原因很简单:没威胁。

  其一,谨慎谦卑是汤和一生中的固有人设,无论处在任何地位;而且地位越高、越谨慎。

  史称他“勇而善断,不妄发言”,从不乱说话,也避免了祸从口出;

  “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口风极严,对于朱元璋绝对忠诚;

  “行师受任,有诏即行,不少顾家”,收到朝廷的任何命令都立即动身,压根不为家长里短分心。这一点极为关键——当初的李世勣之所以顺利通过李世民的考验,就在于“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接令后立即出发,连家都没回;

  而且,汤和头脑清醒、不眷念权力。公元1388年,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汤和就洞察出了朱元璋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的心思,第一个告老还乡,让朱元璋极为欢欣。

  当然了,还有一点也很关键:汤和去世的早,先于朱元璋三年离世,这也保证了他与朱元璋和谐的君臣关系。

  说这么多,但笔者并没有丝毫吐槽朱元璋的意思。农耕时代的封建皇权自有其局限性,它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导致统治者带有挥之不去的小农意识;家族利益凌驾于政权之上,注定了开国皇帝与功臣间不可调和的潜在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