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名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事例很多,但最终真正取得成功的仅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
相比于其他农民起义的事例,刘邦和朱元璋不仅有着地理位置优越的根据地、足智多谋的谋士,还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视野。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里面,也唯有这两人做到了得民心。
反观之下,前期顺风顺水,最终在攻破北京城以后却只做了42天皇帝的李自成就多少有些不堪。只不过在后世的评价之中,不少人却认为李自成主要是由于吴三桂以及清兵的夹击,最终才会遭遇失败。可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没有吴三桂及清兵的围剿,李自成最终也必然会走向失败。
公元1630年,李自成失去了经济来源,出于无奈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可在这之后,李自成却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期。趁着当时明军主力部队追剿张献忠进入荷兰,李自成开仓放粮,接济了不少饥民,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
史书记载:“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以后,百姓们对李自成夹道相迎,再无人能够阻拦李自成的前进步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所犯下的三个错误却成了他失败了导火索。
其一:不顾现实,过于理想。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人都知道,在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均田免粮”。意思很容易理解,那就是让百姓们平均分配良田,并免除粮食赋税。
也正是这个口号的帮助,李自成才能收获众多普通农民的拥护。在单纯的农民看来,只要帮助李自成起义成功,必然能够迎来美好生活。即便没有文人们所说的“封妻荫子”的奖赏,能够有良田支撑生活也可以。
可这样的口号真的能够成为现实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税收,根本不可能运转。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的时代,粮食税收本身就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李自成的口号完全就是异想天开。所以在起义阶段的这种蒙骗行为,很有可能在之后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弹。
很多人或许会想,李自成掌握了实际权力之后,恩威并济不就好了。先给予百姓们一定的承诺,然后配合自己的武力进行威压。这样一来,过上几年的时间,百姓们自然也就老实了。可现实真的如此简单?如果真是这样就可以的话,相信崇祯皇帝也不会让明朝没落至此。
其二:目光短浅,视野狭隘。这里并不是特指李自成一人,李自成以及他麾下的谋士,几乎都有这个严重的问题。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他吸收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效力。可这些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失意的文人罢了,本身的才能十分有限。
以李自成最著名的“谋主”李岩为例,也只不过是一个举人而已。别说从政治国了,就是从政治县都力有不逮,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给李自成提供像样的帮助呢。除此以外,其实即便是在李自成起义的过程中,这些文人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军事方针,而朱元璋本人也是遵循了这个方针才最终夺得了天下。像这样的军事思想,即便是放到今天也令人称赞不已。可李自成的麾下哪里有文人有这样的能力呢?所有相关的战役,几乎都是李自成依靠自身的军事才能取胜的。
其三:性情暴掠,残害明臣。起义前期,李自成对于农民和军队的态度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当时起义军控制的范围里,李自成主张军民协同合作,安定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封建王朝的层层剥削形成了鲜明对比。可到了起义后期,李自成却已经完全将起义军看作是自己的一件武器,再没有之前的思想境界。
入主北京城以后,李自成就在明面上下令,凡是抢掠他人妇女及财物者,皆杀无赦。
然而等到这样的情况实际发生时,李自成却充耳不闻,最终导致北京城人心惶惶。除了一直跟随李自成的起义军之外,再没有其他农民相信他。除此以外,李自成残害明朝旧臣的行为也无疑是十分愚蠢的。
因为皇帝们都知道,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这些人的作用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真的想要对付他们,也要等自己的政权真的稳固了再说。可李自成不一样,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穷凶极恶的土匪一般无二,完全和帝皇风范没有任何关系,试问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就霸业。
所以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来,李自成最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即便是没有吴三桂和清兵的夹击,也必然会有其他不知名的人出来反抗。到了那个时候,天下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走向,那就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