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代大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的话,有什么方法可以善终?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之人,多难逃此厄运。
然而,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功高之人,躲过了这样悲惨的命运。
每一位功高之人面临的形势不同,每一位君王的秉性不同,因此,他们都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保全性命。
他们对隐退的安排,比之他们建功立业时所展现的奇谋妙策似乎更富智慧。
孙武:飘然隐退,著书立说
兵家泰斗孙武,以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后又继续辅佐吴王夫差击败勾践,维持霸业。
然而,在感觉到吴王夫差“变了”后,飘然隐退,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
他的老战友伍子胥,苦口婆心劝谏夫差,结果被逼自刎,而孙武隐退后,完善了《孙子兵法》,流传千古。
此后,脱离实际工作,专心于理论研究,成为许多功高之人的选择。
范蠡:急流勇退,远避故地,弃政经商
“兔死狗烹”的“原创人”,正是范蠡。
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后,范蠡急流勇退。
他隐去后,留书文种,劝他也尽快急流勇退,文种不从,后来文种果然为勾践逼杀。
开始时,范蠡只是带着西施泛舟西湖(当时属越国境内),没有离开越国。
文种死后,范蠡立刻逃到了齐国,并开始经商,很快就家财数千万,成为大富豪。
齐国知其名,要请其为相,范蠡婉拒后,又跑去了当时的“商业圣地”宋国,继续经商。
范蠡与孙武,都是隐退。不同之处在于:孙武一直在吴国,终身没有离开;而范蠡则三迁其地。
其中原因,或许在君王的禀性:吴王夫差“骄横自负”,孙武只要不唧唧歪歪,远离权力中心,即可保全性命;而越王勾践“隐忍多猜忌”,范蠡仅仅远离权力重心不够,还要远离其势力范围才能活命。
王翦:偷合取容
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功高之人尚可如范蠡一般“远避外国”。
然而,到了大统一时代,功高之人就无处可避了。(除非逃去匈奴)
因此,大统一时代功高之人的求生之术,自然不能简单地效法范蠡了。
秦始皇灭六国,王翦父子居功至伟。
王翦灭赵、楚、燕三国,其子王贲灭魏、齐两国,六国之中,除了最弱的韩国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然而,王翦父子到底还是保全富贵。
这是因为:王翦很早就未雨绸缪地开始寻求求生之道了。
王翦父子很早就立下许多大功。
灭赵之后,王翦已接近“功高不赏”,遂以年事已高,进入半隐退状态。
原本以为如此,就不会陷入“功高不赏”的绝境了。
然而,青年将领李信伐楚大败,秦王亲自去请。
秦王亲自来请,王翦如果拒绝秦王,命运大概会和白起一样。
然而,再立大功,功高不赏,又是危险的。何况一口气带走六十万军队,“空国而出”。
因此,王翦在出征前多求良宅美地,出征期间又屡屡“提醒”,其“提醒”的频繁程度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下去了。
王翦的“贪婪”,正是其求生智慧。
王翦对身边人解释到:大王“不信人”,只有多求为子孙多求田宅,才能使秦王心安。
明明白白地告诉秦王及天下人:王翦除财富外别无所求。
此后,王翦、王贲虽功劳最大,但在大秦似乎实权不大。反倒是蒙恬兄弟长期领军队。
看来,王翦父子是真的“只要钱”,避开了危险的“权”。
在秦代的军制之下,只要你不掌军,即便功高,也不足为患。
王翦看穿了秦王的心思,以此求得生存,然而,这也给他的名声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又是秦王希望看到的)。
后来,司马迁贬王翦: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
然而,如果王翦不“偷合取容”,试图“辅秦建德”,恐怕早已被嬴政送去见白起了。
萧何:自污名节;张良:可有可无,时进时止
萧何虽是开汉第一功臣,但毕竟不掌兵权,其威胁远小于韩信、英布等异姓王。
因此,很长时间内,萧何是比较安全的。
然而,随着异姓王们逐渐被铲除,萧何察觉自己也上了“黑名单”。
刘邦在征讨英布刘邦铲除的最后一个异姓王)的作战时,对萧何送来的汇报总是默不作声,反而几次询问萧何的起居动向。
萧何的门客提醒到:您在关中这么多年,广布恩德,人民都很爱戴你。陛下不放心呀!
于是,萧何贱买民田,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既如此,萧何算是逃过一劫。
其实,萧何没有军事基础,本不足为虑。然而,也就是在关中人望太高,使高祖不放心。
自污名节,也就自然可以使高祖宽心了。
此外,另一位大功臣张良,则采取了“半隐”的方式,由“帝者师”变为“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世风格。
刘邦铲除异姓王,张良就基本不掺和了。远离权力中心,自然性命无虞。
郭子仪:进退之道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之功,已足以震主。
事实上,天子已经忌惮其名望,以宦官鱼朝恩典军,削弱其权。
邺城失利后,郭子仪被夺去军权,做了闲官。
同时,鱼朝恩、程振元等人都屡屡进谗言,欲加害郭子仪。鱼朝恩甚至将郭子仪的祖坟都挖了。
首功之武臣,竟遭这样的迫害,一般人是忍不下这口气的。
然而,郭子仪却毫无怨言,对鱼朝恩等人依然坦诚相待,其诚竟使鱼朝恩感佩:要不是郭令公这样的长者,我们怎能不疑心呢?
此外,他对当时名位在自己之下的卢杞,也小心翼翼。因卢杞长相丑陋,郭子仪担心家人讥讽,遂在卢杞来访时让家人回避,以避免得罪这个将来可能得志的小人。
当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郭子仪又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替国家效力。
吐蕃攻陷长安时,郭子仪只率3000兵挺身而出,以其名望号召,成功收复长安。
回纥来犯时,郭子仪又以其在回纥的名望、人脉,“单骑退回纥”。
对不公平待遇,没有怨言,如履薄冰,但在国家需要时又能挺身而出,郭子仪可谓是作得最圆满的了。
功高震主而免于“兔死狗烹”之人,其进退避隐,各有差异,但也有明显的共通之处。
他们都能洞察君王的顾虑,并主动调整自己与君王的关系。
这大约就是今人常说的“向上管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