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晋八王之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之源是什么?
一、八王之乱之始末
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秘密调楚王司马玮进京诛杀首辅杨氏兄弟,之后楚王又诛杀自己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揭开八王之乱的序幕;
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除掉司马亮死后,立刻除掉了司马玮;
除掉司马玮后,贾南风大权独揽。为了权力不旁落,贾南风废掉了太子司马遹,结果,太子身边的一班干臣联络赵王司马伦将贾南风诛杀;
赵王司马伦无治国之才,国之大政掌握在宠臣孙秀手中,孙秀祸乱朝纲。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及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兵进洛阳讨伐司马伦。结果,司马伦兵败被杀,齐王司马冏入主洛阳。
齐王司马冏进入洛阳后,又被河间王司马颙挑动长沙王司马乂与之火并,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司马冏死后,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讨伐司马乂,结果被司马乂杀得大败。
司马乂正占上风之计,自己阵营的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倒戈。司马越将司马乂捕获并交与司马颙手下大将张方。张方随后杀了司马乂。
司马乂被杀后,司马颖和司马颙各回领地。在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看到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契机,于公元304年7月带着晋惠帝御驾亲征司马颖。
结果,带着天子御驾亲征的司马越大军在荡阴中了司马颖手下大将石超的埋伏。石超军万箭齐发将司马越大军打散。司马越侥幸逃走,晋惠帝和一班大臣们被带到邺城。
随后匈奴刘渊兴起。司马颖不得不放弃邺城,带着晋惠帝到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领地长安。司马颙“挟天子以令诸侯”,要罢免司马越。于是,司马越和司马颙开战。
司马颙和司马越交战的结果,司马颙单骑败走。公元306年,司马越进入长安。
至此,八王之乱结束,随之匈奴刘渊兴起,晋帝国进入了五族乱华时期。
二、被普遍认为的八王之乱原因
公元277年7月,时任卫戍区司令(卫将军)的杨珧向司马炎提出了一条建议:
“古者封建诸侯,所以藩卫王室;今诸王公皆在京师,非扞城之义。又,异姓诸将居道,宜参以亲戚。”
意思是目前国家的王公诸侯们,虽然都有职位有封国,却都留在京师,根本没有履行起作为封地老大的职责,一旦有事便担负不了保卫中央的作用,应该让各亲王回到他们的封地去。
司马炎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便同意杨珧的建议,进行了一场人事改革。
司马炎的人事改革是对各个亲王的任命:
任命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昭的异母弟,司马亮为汝南王,出镇豫州;任命司马懿第九子,司马昭的异母弟司马伦为赵王,出镇邺城;任命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第三子司马辅为太原王,出镇并州;任命司马懿第三子,司马昭异母弟司马伷为琅邪王,出镇徐州;任命司马懿第七子,司马昭异母弟司马骏为扶风王,出镇关中;任命司马孚之孙司马颙为河间王,出镇河间;任命三皇子司马柬为南阳王,出镇南阳。
对自己的几个皇子也有任命:
五皇子司马玮初始为始平王,后任楚王,出镇荆州;九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后任淮南王,出镇扬州;十二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十三皇子司马遐为清河王。
司马玮在受封时仅6岁,因此在京师任职,待18岁成年后就改任楚王出镇荆州;司马允受封时年仅5岁,因此也在京师任职,17岁时担任淮南王出镇扬州;司马该和司马遐年龄更小,因此一直待在京师。其中,司马该在十二岁时去世,司马遐也只活到17岁。
一直以来,史学界认为公元277年的这次对亲王们分封和出镇,是造成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
理由是这些分封在外的亲王们掌握军权,有兵有粮就野心大起,引起了“八王之乱”。
仔细分析,却并非如此。
要对朝廷产生威胁,必须有足够的大军,可是亲王们手上的大军并不多,当时的规定:
诸王各以户邑多少为三等,大国置三军五千人,次国二军三千人,小国一军二千一百人。
地盘最大的大国亲王,拥有三军共5千人的大军;稍小一些的亲王拥有二军共3千人的大军;最小的亲王,拥有一军2千1百人的大军;
封国不满5千户的异姓王爷拥有一支1千1百人的大军;而5千户以内的公侯国拥有一支1千人的大军。
对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出镇而留在京师者也有规定:
大国的亲王若留在京师,仅有一百人的武装;中等国的亲王若留在京师,仅留八十人;三类小国仅留六十人;各公侯国与小国一样,也仅留六十人。
这些亲王麾下的大军相比朝廷的大军是什么概念呢?
西晋的大军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驻扎各州的野战军,归朝廷直接管辖;一部是属于州郡管辖的州郡兵。
各州野战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州都督。一般州都督管辖多少兵力呢?
以羊祜为例,担任荆州都督时,麾下八万人,“祜所统八万余人”。
虽然羊祜担负对吴作战的任务,兵力较其他州的都督要多一些,但是一般都督统帅的兵力在5万以上是能够保证的。
各国亲王最多不超5千人的大军,相比朝廷数万人大军,实在不足以成事。
而且让这些亲王离开京师时,他们非但没有欢天喜地,更因为“恋京师,皆涕泣而去。”
大家留恋京师,一来外地的日子不如京城好过,钱、财、人还是要朝廷调拨,不是自己说了算;二来就是担心离开京城后,被皇帝身边的人离间,轻者减少钱、财、人的供给,重者招来横祸。因此,但凡有机会留在京城,亲王们都不愿意离开。
晋武帝司马炎病重时,汝南王司马亮一直不愿意离京,他本已经是太尉,但是“为杨骏所排……出镇许昌”,意思是被杨骏排挤才要到许昌。
齐王司马攸出镇青州时,也遭到大臣们的极力阻止,理由是“去离天朝,不预王政。”意思是离开京城就被边缘化。
西晋的诸侯王,和汉朝诸侯王的状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成因,归结于大封亲王并让他们出镇封国,其实是不成立的。
三、引起“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
纵观“八王之乱”始末,会发现一个频率非常高的行为——“矫诏”。
没有资格参与政事的皇后贾南风,其一切行为都是“矫诏”。贾南风让司马玮进京,让司马玮杀司马亮,再杀司马玮,又废太子,都是在“矫诏”的名义下进行。
司马伦手下的孙秀更将“矫诏”发挥到极致,竟然自己写诏书。
而后,司马越又“矫诏”晋惠帝御驾亲征;司马颖“矫诏”晋惠帝西行洛阳;最终晋惠帝被司马颙“矫诏”带到了长安。
为何有如此多的“矫诏”?
因为皇帝司马衷是弱智,弱智是无法执掌朝政的,可是天下的命令又必须出自皇帝,于是“矫诏”迭起。
晋武帝司马炎活着时,在朝臣们心中,司马炎的皇位继承人选是两个,一个是他的儿子司马衷,另一个是他的弟弟司马攸。
司马炎虽然有17个儿子,其中也不乏聪慧之人,如长沙王司马乂,楚王司马玮,成都王司马颖,可是一来立太子时他们中最大的才12岁,年龄尚小;二来这几人都是庶出。司马炎的正室杨艳皇后生的嫡子只有三个,老大司马轨、老二司马衷和老三司马柬。
大儿子司马轨早死,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司马柬胆小怕事,不愿意掺和皇家权力,只愿意明哲保身。
因此,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是大臣们心中最好的皇帝继承人选。
司马昭在世时就曾要立司马攸为世子,虽然司马昭口是心非,虽然最后赢家是司马炎,但是由于司马衷的弱智现实,大臣们都希望司马攸能继承司马炎的帝位。
大臣们对司马攸有很大的期望,“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主要在两方面:
1、从能力上看,司马攸“明德茂亲,经邦论道。”“才望出武帝之右”,即司马攸比司马炎还能干。
2、从法统上说,司马昭是承袭司马师。司马昭不止一次说要把天下还给司马师一脉,齐王司马攸虽是司马昭的儿子,却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炎将帝位交给司马攸,等于将帝位交还给司马师一脉。
可是,司马炎一再表示司马衷很聪明,为此还不惜通过东宫作假的考试来证明,再加之到处宣扬他的孙子司马遹是“好圣孙”,于是,朝臣们再没有理由推荐司马攸为皇帝继承者了。
可是朝臣们还不甘心,他们退而求其次,希望以司马攸辅佐司马衷。
司马炎见朝臣们这么中意司马攸,就更不放心司马攸,他干脆要司马攸离开京城,又招致朝臣们的公开反对。而朝臣们越反对就越让司马炎避讳,最后司马攸病死于悲愤交加中。
司马攸死,朝臣们再也无话可说了。
司马炎最终为司马衷选择的辅政大臣就是自己的老丈人,“素无美望”的杨骏。杨骏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辅政不到一年,就被贾南风利用群臣的众怒诛杀。
于是,晋惠帝司马衷就成了大家争相“矫诏”的唐僧肉。
弱智的晋惠帝司马衷和“素无美望”的杨骏结合,其结果产生了“八王之乱”。
因此,产生“八王之乱”的最根本之源,在于司马炎对继承人和辅政大臣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