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中国历史当中,春秋战国是璀璨辉煌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当中,割据在地方的诸侯王们,他们在短时间内强大自身占据更多的有利优势,相互争霸。
战国后期除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国家的综合实力有所欠缺,在面对秦国攻击之时,其他六国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攻击秦国。
而在整个联盟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韩国。诚然,韩国虽然土地面积小,但地理位置却极佳,韩国君王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采用疲惫战术,拖垮秦国。
一、韩国君王的态度
虽然秦国在此之前不过是一个蛮夷之地,无论是军事亦或者是经济实力都跌到了谷底。但好在秦国商鞅变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自己所存在的诸多弊端,除此之外,秦国的历代君王也非常勤奋,没过多久便强大自身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而与之相比,韩国显然要幸运的多了。韩国因为瓜分到了晋国的一部分财产,在建国之初就拥有强大的底气。
虽然同样通过变法在短时间内强大了自己的国家,但显然韩国君王贪生怕死,没有治理之能,曾经强大不已的韩国在其手中也根本没有多大的发展。
直到战国后期之时,秦国逐渐强大,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想要统一六国的思想。没过多久,秦国也派出军队讨伐其他六个国家。
韩国君王自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已经成为了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秦国真的要下手的话,那自己肯定是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于是这样一来,韩国君王整天都处在忧心忡忡的状态之下。
突然有一天,朝中的一位臣子向韩国君王提出了建议。在这位臣子看来,秦国君王是一个非常喜欢征战之人,然而他最大的特点便是好大喜功,只要国家的经济有所上升,便会修建各种大型工程,而韩国就可以借着这一特征来拖垮秦国。
韩国君王早已走投无路,听到这一番建议自然是喜不自胜,于是立刻就找到了一个擅长水工的臣子郑国,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保住韩国。
二、郑国临危受命
臣子郑国在得知此事之后,更是欣然前往,在来到秦国之后就非常顺利地见到了秦国君王。郑国本就是水利方面的专家,由他说出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取悦了秦国君王,于是秦王几乎想都没想,就委托郑国由其负责修建一条大渠,主要负责灌溉当地的农田。
虽然郑国勤勤恳恳地修建水渠,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秦国的目的。在秦国占有一席之地之后,郑国就开始把控自己手中的权力,似有似无的摧毁秦国。
首先,郑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修建水利工程,虽然表面上郑国看起来雄心大志,但其实一直在消极怠工,根本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设大局的工程当中。
除此之外,郑国也故意的在一些工程数据当中做了手脚,使得挖渠之路一拖再拖。一晃数年过去了,郑国曾经许诺秦国君王所修建的水利工程仍就没有完工。一时之间,秦国的百姓怨声载道,连国家想要东征的步伐都严重的受到了阻碍。
没过多久,郑国的狼子野心便被世人揭晓,秦国百姓用绳子将郑国捆住,送到了秦始皇的面前。
当时的秦始皇刚刚即位,而且还突然失去了自己身边的有利臣子,正是情绪最为崩溃之际。秦始皇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更是表示自己要杀了郑国。
然而郑国却向秦始皇辩解,表示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韩国过于弱小,如果秦始皇可以再信任他的话,他一定会为秦国修建出一条完美的大渠。但其实郑国在面对生死之时,为了活命只能做出这样的抉择。
秦始皇考虑到当时的国家确实需要修建出一条利民利国发展的水利工程,然而秦国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这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所以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饶了郑国一命。
果不其然,在10年之后,这项水利工程终于修建完善,而这则水渠也确实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幸福的农耕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君王派出了郑国这个奸细,但仍旧没有阻挠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而韩国也成为了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
在秦始皇正是把控朝政之事,秦国就具备了一定的军事实力,虽然由中国修建的这条水利工程,经过层层阻碍,耗费诸多时间,最后才得以修缮完成。
但却并没有为韩国赢得过多的缓息时间,而韩国最后也沦为了国家与国家争斗当中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