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在位共二十二年,年号“永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就时代发展来看,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守边并不适合明朝的长治久安,他刚刚驾崩,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就着手进行削藩,只不过削藩策略出了问题,先弱后强,把强藩燕王朱棣逼反了。
在经过靖难之役后,朱棣从北平(今北京)杀入应天(今南京),自己坐上了皇位,下令恢复此前被削的众藩王爵位,有的还给了赏赐,毕竟他自己就是反抗削藩上位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朱棣很清楚,藩终究还是要削的。
第一个吃到软刀子的是宁王朱权,他也是九大塞王之一,麾下的大宁军“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是一股很强的军事力量。朱棣起兵时,朱权本想观望,却被朱棣用计胁迫,不得已而一起造反,朱棣为了激励他,还画了个“事成,当中分天下”的大饼。
当事成后,朱权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可能中分天下,就上书请求朱棣,把自己封到苏州,享受一下生活。可朱棣不让,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畿内也。”
苏州离应天这么近,怎么可能封给你呢?朱权不甘心,又提出去钱塘(今杭州)。朱棣还是不让,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底线:“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
朱权知道自己别无选择,识相地去了南昌。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告发宁王朱权用巫蛊诽谤他人,明成祖朱棣派人密查没有结果,才没有再追究。
经过这么一遭,朱权也明白了朱棣的用意,只得低调再低调,一代悍将,最终在宁王府里造了一间书斋,每天就在里面弹琴读书,不问世事。
朱权只是一个缩影,朱棣坐稳皇位后,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削除藩王的护卫,或者干脆将有威胁的藩王废为庶人。
首先在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朱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削去齐王朱榑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又将其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朱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朱植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朱橞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朱棣示意下,周王朱橚主动献还三护卫。
这样,大部分手握兵权的藩王,都被朱棣削夺了权力,变相实现了削藩的目的,不过朱棣比朱允炆高明一点的就是没把藩王往死里逼,只要接受削藩,经济待遇该有还是有,不必搞自焚那一套。
到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后,朱瞻基又趁机削除了楚、蜀、肃、赵等藩王的护卫,从此以后藩王几乎不再设立护卫。明太祖留下拱卫皇室的藩王制度,实际上变成了藩王被圈养制,不仅没有带来丝毫益处,反而成为财政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