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赵云极力反对攻打东吴,诸葛亮为什么始终保持沉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与关羽的感情深厚是众人皆知,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也是世人皆知。孙权违背了『中分荆州』的盟约,夺了人家的荆州不说,还杀了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并且将关羽的头颅送到洛阳;更令刘备无法忍受的是,孙权居然将被安置在公安的刘璋立为益州牧,摆明车马要与刘备争夺益州的统治权。
刘备称帝之后,第一项决定就是要东征孙权,要为关羽之仇,这项决定自然获得蜀汉内部极大的反弹。
赵云曾对刘备直言:“现在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只要消灭了曹魏,东吴自然就会归顺。如今曹操虽然身亡,但是其子曹丕篡盗帝位,已引起公愤,我们应该早日攻下关中,抢得黄河与渭水上游的战略要地,然后公开发出讨逆声明。如此一来,函谷关以东的义士必然会带着人马与粮草来迎接王师,实在不应该将曹魏放在一旁,先与东吴开战。只要跟东吴开战之后,双方必然陷入胶着,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赵云的说法虽然在情也在理,但是经过汉中之战,刘备已经对北伐之举缺乏信心,再加上当时的谶语大多主张汉室将亡,曹魏当兴,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根本不可能将心思放在北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除了赵云以当前局势应以北伐为先而反对之外,从事祭酒秦宓也以天时不利为由反对东征,结果秦宓被刘备下狱幽禁,最后罚钱了事。朝中大臣频频反对东征,但是有一个重要人物始终没有表示态度,那就是丞相诸葛亮。
一直以来诸葛亮都是刘备的重要谋臣,可是在东征孙权一事上,诸葛亮却始终没有公开表态,诸葛亮对东征的态度仅仅在夷陵之战后,曾经公开表示:“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感叹当时如果法正还在,必然可以劝服刘备放弃东征,即使说服不了刘备,有法正在旁辅佐,也不至于败得如此彻底。
诸葛亮的感叹有没有道理呢?其实是有的。
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不同一般,即便没有超过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必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加上法正以善于奇谋著称。汉中之战期间,刘备遭到曹军顽强的抵抗,箭如雨下,形势对刘军不利,然而刘备却在盛怒之下不肯撤退,当时无人敢进谏,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见状赶紧大喊:“孝直快避箭!”
法正却回答:“连阁下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
刘备担心法正有闪失,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由此可知法正了解刘备的心思,知道如何才能说到刘备的心坎里,同时也看得出来,刘备的确十分重视法正。
但是诸葛亮仍旧没有对东征表态,但从话语中可以推测诸葛亮并不希望刘备东征,可是为什么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态呢?其实诸葛亮并不是不愿意表态,而是无法表态。
首先是反对东征与诸葛亮所制定的《隆中对》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局面。
《隆中对》的第一步棋就是要以荆州作为北伐的主攻发起点,益州则是扮演助攻的角色,如今荆州一失,等于丧失了北伐行动的主攻点,作为《隆中对》主要规划者,诸葛亮缺乏有力的理由说服刘备放弃东征。
更重要的一点,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同样在东吴担任官员,并且经常往来蜀、吴两国。如今刘备要攻打东吴,诸葛亮为了避嫌,只能表示沉默,拒绝表态。所以诸葛亮不仅不适当,更不方便在事前对东征发表意见。
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
刘备决意东征的消息传到了东吴,顿时把孙权给吓坏了,他没想到嫁祸曹操的计划失败,刘备仍旧把账算到自己头上。这时候孙权只有意气,缺乏胆略的性格再度出现,立即派出南郡太守诸葛瑾出面交涉。
诸葛瑾派人送信给刘备,信中所说的理由与赵云大致相同,强调刘备应该以『先帝』,以『海内』为先,将『关羽』、『荆州』之仇暂时放在一边,这样的理由想当然不可能被刘备接受。
孙权派诸葛瑾出面,无非是想藉由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试图改变刘备的心意。然而诸葛瑾既为南郡太守,而南郡又是刘备新丧之地,无论诸葛瑾的说辞是什么,光是看到诸葛瑾的官职就勾起了刘备心中的痛,更遑论要刘备放下关羽之仇,荆州之恨。
然而诸葛瑾毕竟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刘备挟复仇气势东出声势浩大,东吴内部有人就担心起诸葛瑾会否见风转舵,弃吴投蜀。一时之间谣言四起,连陆逊都担心起孙权会否听信谣言,赶忙替诸葛瑾挂保证,表示诸葛瑾绝不会在此时与蜀汉有所勾结。孙权则是再三表明自己与诸葛瑾的情谊非同一般,相信诸葛瑾绝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自己也绝不会辜负诸葛瑾的忠诚。
事实上,诸葛瑾与诸葛亮都是当代君子,虽然为同胞兄弟,但是两人绝不私下往来,见了面几乎只谈论公事,兄弟之间谨守分寸,公私分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经过合肥之战的洗礼,孙权其实也对自己的统兵作战能力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深知自己在这方面与孙坚、孙策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