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刘邦在秦末能够击败诸多名将 刘邦的军事水平如何

历史趣闻 2024-08-09 19:03:02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对刘邦水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军事能力在秦末是什么水平?能击败王离、章邯、英布等名将,刘邦的军事指挥实力有多么强大?英布说:“除了韩信、彭越和年老的皇帝刘邦外...

对刘邦水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军事能力在秦末是什么水平?

能击败王离、章邯、英布等名将,刘邦的军事指挥实力有多么强大?

英布说:“除了韩信、彭越和年老的皇帝刘邦外,其他人在我眼里都是弟弟,‘不足畏也’!”(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陆贾说:“当初项羽背弃了和怀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当时诸侯们都依附于他,他的实力算得上强大无比了。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后,仅用了五年时间,便杀死项羽、平定诸侯,征服了天下,这非人力所能达到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瞧瞧,在英布的心里,刘邦的军事实力堪称一流级别,足以排得进秦末前五的水准。而在陆贾的心中,刘邦的形象俨然已经是无敌的战神了,这种情况下,也只有韩信敢站出来对刘邦说:“陛下的才能只能统兵十万,而我是越多越好。”

但如韩信、项羽这样的猛男毕竟还是少数,而且刘邦能和项羽抗衡那么多年,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强大。可刘邦的前半生四十多年里顶多担任过一个闲散的亭长职位,那他到底是如何掌握了那么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呢?

一、刘邦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能够根据时局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这弥补了他初次接触军事时缺乏基本军事知识的不足;

刘邦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西汉的开创者,很难想象他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政治、军事才能培训,他所担当的亭长一职也和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样的身份相去甚远。

身为秦帝国基层的公务员,刘邦的志向却是做一个像秦始皇那样的人,但在没有机会建立军功的情况下,他的这个理想显得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

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刘邦想做的还是帝国的皇帝,其中的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当理想和现实相冲突,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人生呢?

刘邦给出了一种很万能,却很磨砺人心的答案: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成功这条路上,最大的麻烦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持下去、解决问题的勇气。“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人不是输给了困难,而是输给了自己。

我们瞧瞧刘邦的人生,他的前半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甚至有些平淡无奇,正常情况下,他的人生轨迹应该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结婚、娶妻、生子、养育孩子……

但越是在先天平等的条件下,越是能看出一个人的非凡之处。刘邦心里怀揣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远大的理想,他没有选择妥协放弃,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点一滴积攒着能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力量。

在基层打磨的时候,刘邦练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统筹四方的能力以及识人知人的眼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能力恰恰是让刘邦能够快速上手政治管理、军事指挥的重要原因。

1、因时而变,改变对待俘虏由“屠杀”到“纳降”的态度,这样既可以减弱敌人的抵抗情绪,也可以帮助刘邦在和项羽的对抗中获取民心;

刘邦跟秦始皇年龄相仿,在他们的时代,流行着一种很残酷的传统:杀俘。

这个“俘”可不光光指的是敌对势力的大军,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百姓,诸如“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沛公引兵西......南攻颖阳,屠之”等等事件都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一面。

诚然,这种手段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但这种手段何尝不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呢?

吕不韦在执政时,便强调“义兵”制度,他要求有杀俘传统的秦兵宽待俘虏,不准打杀、劫掠对方,为的就是减少对方的抵抗意志、增加人口。

刘邦作为这种制度的受益者,他可能一开始并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但这却并不影响他去尝试学习这种制度,所以,刘邦在抢先项羽一步进入咸阳后,他相当克制,没有下达屠杀的命令。

我们可以想象,当秦朝的老百姓同时面对刘邦和项羽时,前者对他们宽容,后者对他们赶尽杀绝,这种情况下选择支持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民心也是一种无形的军事力量,此消彼长,刘邦优待俘虏的态度,也获得了老百姓的回报,例如刘邦用这种方式处理宛城问题时,便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引兵西,无不下者。”

2、刘邦打仗并不单纯着眼于军事力量,他同时还会灵活应用计谋,采取离间、收买敌方将领等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优势;

单论领兵打仗,刘邦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比项羽年长,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找到了别的手段来拉近和项羽之间的差距。

兵者诡道,上兵伐的是谋略之道,刘邦在和项羽交锋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来削弱项羽,比如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收买项伯替自己说好话、拉拢英布反叛项羽等等。

3、刘邦出身于社会底层,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刘邦在和秦朝、项羽对抗时,经常制定一些能够适合民众利益的政策,来打牢自己的群众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对比项羽和刘邦胜负的原因时,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就在于刘邦懂得分利给自己的盟友和手下的老百姓,让大家觉得跟着他能够吃肉过好日子。

而项羽却不一样,他在分配利益时,十分忌惮别人的实力超越自己,于是,他要么给别人分配很少的东西,要么就都优先给自己的家人。

高起、王陵便提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刘邦占据在舆论高地,他很擅长营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如果是刘邦之外的任何一个诸侯遭遇了他那样的经历后,别说逆风翻盘,恐怕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而刘邦却能在承受数次打击之后,还能满血重来,这已经足以说明他的群众基础是多么给力了。

二、刘邦具有很强的学习天赋,张良曾传授过刘邦团队《太公兵法》,唯独刘邦能够掌握,这份天赋也是刘邦能收服张良的关键;

在起义之前,刘邦虽未曾正式接触过军事相关的东西,但他丰富的阅历和洞察时局的大局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

楚怀王尚在,刘邦和项羽还未决裂的时候,刘邦曾凭借战功获得了武安侯的职位,这个时期的他经过战场上的实战,已经初步掌握了行兵打仗的技能。此时的刘邦如同一位新崛起的民间武学天才,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天赋领悟了一些出奇制胜的招数,当时他唯一欠缺的就是没有老前辈教会他系统化的武学知识,来帮助他更进一步。

刘邦的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被称作谋圣的“张良”。

史书《资治通鉴·卷八》提到过张良曾教授过刘邦《太公兵法》一事: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从张良的评价来看,他认为刘邦很有学习兵法的天赋,属于“天授的才能”,这样的才能配上顶尖的兵法+刘邦强大的统筹能力,爆发出的能量属实吓人。

如果说当时有谁在战场上能稳压学习过《太公兵法》的刘邦,那大概只有韩信和项羽两人而已了。

三、刘邦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他能够听取手下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在刘邦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专业的人才,刘邦身为帝国的领袖,只需要能统筹各方,便能从自己的智囊库中听取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从而减少自己在战争中决策的失误。

一个卓越的领导,并不一定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能,他只需要能够扶持好一位具有这方面能力肯帮助他的人才就够了。

领兵打仗同样如此。

刘邦的军事能力不仅仅强在他个人的领兵能力上,更在于他统筹全局,身旁拥有一群杰出的人才为他出谋划策,担当智囊上。

韩信就曾说过刘邦最大的才能不是带兵打仗,而是统领将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昔日,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县城里的官吏,多是他的朋友,这些人中就有诸如萧何、曹参这样具有宰相之才的人才,他们甘心在起义时推举职位远低于自己的刘邦做领袖,就足以说明刘邦在团结人这方面确有卓越的才能。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人善用、不摆谱,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但若是能够分工让各种具备不同才能的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帮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那这个团队能够发挥出来的战力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当初刘邦在出四川时,本是处于逆风,但因为他能够借助萧何、韩信、张良他们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仅仅五年内,刘邦就绝地翻盘击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知人善用又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这些品质综合起来,就让刘邦从一位卓越的将军跻身为了顶尖的统帅,项羽能够击败刘邦统领的大军,却不能击败刘邦统帅的团队,正是因为刘邦的团队模式让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转化成了绝对性的优势才能一举击溃项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