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在历史上的政治势力和社会地位在当时都具非常强大,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崔琰之死,堪称三国第一冤案。因为大家都认为,崔琰道德高尚,为人正直,天下知名,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被曹操杀了,实在太过冤枉。易中天曾评价说:“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一、崔琰之死的直接诱因
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三国志·崔琰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很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
在陈寿看来,崔琰给杨训的信是安慰杨训,而他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丁仪)却报告说崔琰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以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
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死崔琰。表面看来,曹操赐死崔琰:第一,是因为曹操认为崔琰“意指不逊”;第二,在曹操对崔琰小惩大诫(罚为徒隶)之后,崔琰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
二、崔琰之死背后的隐情
曹操虽然有时残忍好杀,但由于崔琰实在比较特殊,所以绝不会仅仅因为一两句话就杀人。崔琰是冀州名士,为曹操典选举十余年,其所选都是“清正高尚之士”,而且崔琰的政治立场和曹操并没有多大的冲突。我们如果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崔琰之死背后另有隐情。
其一,曹魏夺嫡之争时的旧怨。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魏公国建立,但是当时曹操没有立太子。由于曹昂早年战死,曹冲病死,所以曹丕、曹植成了太子之位的候选人,本来曹丕作为长子没什么争议,但曹操喜欢曹植的才华,所以犹豫不决。
当时曹操秘密写信给属下征求他们的意见,曹操秘密的问了贾诩、邢颙、崔琰、丁仪等人。这些人都秘密给曹操回复了自己的建议,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露板答曰):“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其实,曹植娶得是崔琰哥哥的女儿,因此曹植应当算作崔琰的侄女婿,但由于崔琰为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公,所以才会公开表态支持曹丕。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调其职为中尉。虽然曹操欣赏崔琰的人品,但他心里其实很不舒服,因为他之所以秘密征求意见,就是不想让夺嫡之争公开化,这样会有许多麻烦。
《三国志·崔琰传》中裴松之注引了一段《世语》的记载,很能说明曹操对崔琰公开表态支持曹丕的不舒服:
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这段记载是说,曹植的妻子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是不是有些目瞪口呆,就因为衣服穿得过于华丽,曹操就赐死了自己的儿媳妇。虽然曹操崇尚节俭,自己和后宫都不穿华丽衣服,但你训斥一顿不就可以了吗,至于赐死吗?只能说明,这是曹操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其二,曹操作魏王之后的心态变化。
一般都认为曹魏夺嫡之争主要集中在公元213年-公元217年,而崔琰因为在这期间公开表态支持曹丕,得罪了一个小人——丁仪。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所说,崔琰因为给杨训写了一封信,被丁仪告发后就被曹操罚作徒隶(服劳役的犯人)。
丁仪是沛国丁氏的后代,其父丁冲和曹操关系密切,曾表态支持曹操迎汉献帝。同为沛国大族,曹家、丁家、夏侯家都有联姻关系,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氏女子,所以后来曹操准备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但曹丕却说丁仪眼睛有病,于是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
没能娶到公主,丁仪自然恨透了曹丕,所以夺嫡之争时,丁仪坚定地站在了曹植一边,而崔琰既然支持曹丕,那么丁仪自然也要想方设法打击崔琰。所以丁仪的告发,是崔琰被曹操问罪的导火索,但小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关键还是曹操自己的心态。
这里又要从头说起,崔琰出身清河崔氏,是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所以,作为冀州名士,早年间崔琰是在袁绍麾下的。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过去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回答说:“如今汉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反而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于明公的吗?”曹操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在座的都大惊失色。这件事展现了崔琰的刚直,曹操的礼贤下士,但也埋下了崔琰被杀的伏笔。
胡三省对此评论说:“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进入曹操政权后,是较难驾驭的一个政治群体。曹操曾经针对冀州风俗“阿党比周”,专门发布《整齐风俗令》。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顽强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邴原名重天下,即便在官府任职。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因此感叹邴原“不为孤用”。田畴从征柳城有功,却再三辞让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难堪,几乎要加罪于他。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崔琰作为冀州士人的领袖级人物,曹操之所以除掉崔琰,不仅仅是针对崔琰一个人,而是在打压整个冀州士人团体。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操逼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被赐死,毛玠被废黜。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级的元老功勋,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只能说此时曹操的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