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历经北周、隋、唐三朝七帝的资深政治家李纲。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不乏忠言直谏的大臣,可面对皇帝,一般情况下大臣们都要注意措辞,左手药丸,右手糖丸,连哄带骗让皇帝舒舒服服地纳谏。李纲不一样,他每次进谏都要搞得火花四射,皇帝越发怒他越来劲,可奇怪的是,被啪啪打脸后的皇帝们总是向他低头认错。
李纲的第一份工作是北周齐王宇文宪手下的参军,即军师参谋。宣政元年,即位不到一个月的周宣帝宇文赟,就对叔叔宇文宪下手了。
为了扳倒宇文宪,周宣帝逼宇文宪的部下们作伪证。此时宇文宪已经下狱,识时务的僚属们纷纷卖主求荣,唯独李纲梗着脖子坚决不配合。估计周宣帝手上的“证据”已经够了,也不差李纲这一份,他竟然没跟李纲纠缠。
宇文宪死后,府上树倒猢狲散,连后事都没人料理。李纲披麻戴孝,哀声痛哭,替宇文宪办理了后事,带着宇文宪的女儿回家隐居了。顺便说一句,宇文宪的这个女儿守寡,后来由李纲养了一辈子,李纲去世时,次女哀哭不止。
隋朝开皇末年,年近五旬的李纲二次出仕,就任太子洗马辅佐杨勇。杨勇此人能力出众,也富有才华,就是有个毛病,喜欢声色犬马,生活奢华。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杨勇身边聚集了一批装风雅的酒色之徒。有一年春节,杨勇搞了个“岁首宴”,有个叫唐令则的左庶子,自告奋勇弹奏琵琶,并演唱“武媚娘曲”。
当然,这个“武媚娘曲”跟武则天没半毛钱关系,而是隋唐时期的一首流行曲。
李纲当场撂脸:“唐令则作为朝廷官员,他的职责是调教护卫太子,现在却把自己扮作倡伎,公然唱淫词艳曲。假如这事被皇帝知道了,唐令则罪在不赦,太子殿下您岂不也要受到牵连?请按律严惩唐令则!”
杨勇正嗨得起劲的时候,被李纲当头一盆冷水,他满心不爽。大过年的就该放松嘛,何必一脸阶级斗争,杨勇也一撂脸:“我就想听,你多什么嘴,出去!”李纲孤立无援,被孤零零地赶出了东宫。
后来杨勇被废,隋文帝把东宫所有属官全都召集在一起批判:都是你们这群混蛋失职,导致太子滑向深渊。
所有人一耷拉脑袋,大气都不敢出,李纲却突然间炸雷:“事到如今,我认为责任不在太子,而在陛下!”
所有都懵了,隋文帝的批评不是没道理的,东宫属官的职责就是辅佐匡正太子,结果他们失职,跟太子一起喝酒泡妞唱靡靡之音,批评都是轻的。就算隋文帝说错了,那可是金口玉言哎!
李纲却理直气壮:“杨勇本来就是个资质平庸的常人,假如他能有贤明的人辅佐,未尝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朝堂上有的是贤臣,你为何搞一些声色犬马之徒放在太子身边?您这些年对太子的训导尽心了吗?这哪里是太子的罪过?分明是您的过失。”
好嘛,自古大臣给皇帝背锅,如今李纲非要让隋文帝当背锅侠,而且说得那么理直气壮。果然隋文帝怒了,我失职是吧?那我问你,我不是让你在太子身边嘛,你做了啥?
隋文帝这招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李纲是我选出来的,假如你自认是贤臣,你没有阻止太子的堕落,那就是你失职;假如你自认为不是贤臣,你就是带坏太子的罪人。两种结果你李纲都有罪,等着砍头吧。
在场所有的人都瑟瑟发抖,谁都清楚,一旦刀见了红,只怕皇帝停不下手啊!
李纲脖子就是硬:“臣在东宫,非得言者。”这话意思是:我并不是没有劝谏过,可我势单力孤,说了也是白说,假如你多派几个像我这样的大臣,就算太子是头犟牛,我们也能降服他。说白了,责任还是在你这个皇帝。
隋文帝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盯着李纲上看看下看看,低下了高贵的头:“是我的错啊。”于是李纲大获全胜,还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把皇帝怼成这样,对同僚们就更不客气了,有资格站在朝堂的李纲见谁怼谁,怼人不打草稿,怼人不用文饰。隋文帝心胸宽广,可同僚们未必能接受李怼怼,尤其是两大宰相杨素和苏威,对他恨得牙根发痒。
于是二人略施小计,给李纲设置了个小陷阱,结果轻松网获李怼怼。这时候有个“高人”给他卜了一卦:“您这辈子只有改姓才会得志,能做到宰辅级别,否则及早隐退,以免有折足之败。”
中国人讲究祖先崇拜,除非皇帝赐姓,否则改姓就是奇耻大辱。咱也不能求皇帝给自己赐姓呐,李纲想想自己快六十岁了,何必冒“折足”之险呢?正好赶上大赦,他就此告别隋廷,隐居于鄠县。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鄠县出现了一支起义军,首领叫何潘仁,就是后来被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招降的那位。何潘仁也懂得招募人才,于是就近取材,把70岁的李纲虏获过来,逼他给自己当了秘书长。
李渊进入关中后,李纲作为义师的一部分前来拜谒。两朝元老李纲前来拜见,李渊很高兴,给李纲开出了大价码: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第二年李渊登基,又提拔李纲为礼部尚书、太子詹事。
终于,李怼怼又有发挥特长的地方了!
武德二年,新生的大唐帝国遇上了一件灾难性的事件,长安上下一片惶恐。原来,大唐李氏的龙兴之地太原丢了。
李渊起兵后一路南下直奔长安,将第四子齐王李元吉留在了晋阳,负责看守大本营。结果李元吉在太原吃喝玩乐,鱼肉百姓,刘武周犯境后他应对失措连连败退,最后欺骗部下刘德威以弱兵守晋阳,自己则带着主力逃回长安。
刘武周攻取晋阳后一路南下进入河东,一旦跨过黄河就直接兵进关中后,李唐危急。李渊得报既震惊又愤怒:
“元吉幼小,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起义兴运之资,一朝而弃。宇文歆首画此计,我当斩之。”
宇文歆建议弃城是事实,可那也是无可挽回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李渊准备拿宇文歆当唯一的责任人,显然忽视了主因。
太原失守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晋阳留守的李元吉少不更事,既没经验又缺少能力,又忙于浪荡游玩,导致防备疏松。其次作为辅政大臣的窦诞,不是匡正李元吉,而是跟唐令则一样,陪着小王爷一起嗨,甚至帮他打马虎眼。再其次突厥人跟李渊翻脸转而支持刘武周,这是个意外事件。最后李渊自己的责任很大,一是他让李元吉守晋阳就是个不妥当的举动,二是突厥人反目他没有及时插手太原的防务。
李纲当即表示反对:“齐王的恶行都是窦诞助养而成的,宇文歆多次谏诤齐王,还写信向您如实汇报了,他已经尽到了为臣的责任。他建议弃城,才让您不至于在失地的同时又失去儿子。所以我认为宇文歆不光没有罪,还有功。”
李纲的发言其实戳到了李渊的肺管子,我高度怀疑李渊想杀宇文歆就是找替罪羊。客观讲,在李元吉、窦诞和宇文歆三个人当中,窦诞才是第一责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唐开国战争中,为了对武将有效监督,李家人通常掌握兵权出镇地方,而实际起作用的却是辅佐的大臣。也就是说,太原防务的第一责任人名义上是李元吉,其实应该是窦诞和宇文歆。
宇文歆已经尽力,为了阻止李元吉的放纵甚至被迫告御状。窦诞的不作为,甚至反作用才是主因,李渊为何避而不谈窦诞的责任呢?俩字——护短,原来窦诞是李渊的女婿。
这就是李渊一生的短板,他对自己的儿女太溺爱,其实后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反目,也跟李渊的护短有很大关系。
可是你李渊护短,人家宇文歆就该用生命背锅吗?别人不敢反对,李怼怼最擅长尅皇帝,所以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宇文歆无罪有功,要处罚就处罚宇文歆。
李渊第一次见识李纲的“怼功”,显然准备不足。不过李渊“皮糙肉厚”,他既不发怒也不表态,转身走了。第二天,李渊再次升殿,一夜过来他想通了:“这事都是元吉的错,宇文歆尽责了,窦诞无能为力也情有可原。爱卿呐,若不是有你,朕差点滥用了刑罚。”
李渊这话水平比隋文帝还要高,隋文帝老老实实低头,李渊用给李纲一颗糖的方式委婉地承认了自己的不当,一点不丢面儿。更关键的是,他把责任归于李元吉一个人,成功地替女婿解围了。至于李元吉怎么处理,李纲就算胆子大也不敢要求处死他吧?
李渊出色的技巧,让李纲怼在了棉花上,没碰出火花,结果不错却不过瘾,那就让我们看看他与李渊的第二次交锋吧。
后来李纲重操旧业,出任东宫属官,辅佐太子李建成。史书说,后来李建成亲近小人,与朝廷出现隔阂。这个说法显然是被涂抹了粉底,你可理解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兄弟之争愈演愈烈。
李纲于是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至于具体内容史书没记载,但显然不符合李建成的心思,一条也没被接纳。于是李老生气了,又想起当初算卦先生的警告,于是一封辞职书递到了李渊案头。
李渊大怒:“你都能给何潘仁当秘书,给我当尚书难道掉价了?”就差说,你装什么装!
李渊一点火,李纲来劲了:“何潘仁那是个什么东西?贼也!可你别看人家是个贼,我说什么人家听,为此俺老李救活了很多人,我开心啊。你呢?自觉得功成名就,尾巴翘得高高的,我的话就像扔进水里的石头,一点用都没有。太子也拿我的话当耳边风,从来不采纳,既然没用了,那还不如回家抱孙子。”
李渊再次表现出高人一筹的技巧,李纲硬碰硬时,他却玩了个腾挪术,而不是火上浇油:“哎呀老李啊,俺知道你是个忠直之士,幸亏有你辅佐我儿子,那就再费费心吧,朕拜你为太子少保。”
怼一次升一次官,这个买卖好爽哟。只是李纲的心思已经不在了,官职再高也难免失落,于是不久之后他多次请求回家养老。李渊终于同意了,还给他保留了太子少保的荣誉职衔。
大概不听李纲话的太子都有厄运,也或许李纲本就是“太子杀手”,李建成既杨勇之后,成了第二位被李纲“辅佐死”的太子爷。
贞观四年,李纲83岁了,孙子也抱不动了,脚也坏了(难道被算卦的说中了吗),却被李世民抬着,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又进了东宫,这次他辅佐的对象是新主人李承乾。
先别哆嗦,那时候的李承乾还是个11岁的好娃娃,乖巧得很,李纲给他当老师的一年时间里,师生之间是相当的和谐,没有碰触火花。所以,后来李承乾被废跟李纲没关系。
一年后的贞观五年,李纲寿终正寝,李承乾亲自为他立碑文。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说“太子杀手”这个戏谑的称呼。其实我认为让李纲辅佐太子就不是个恰当的安排,李纲此人过于忠直,是个标标准准的儒家知识分子,他说话办事不讲技巧,但凭儒家教条。
这种人用他来匡正帝王正合适,可太子是个年轻人,血气方刚,甚至正处于叛逆期,用他来辅佐太子,岂不是针尖对麦芒?像李渊这种“皮糙肉厚”的老江湖,早就宠辱不惊,能理性对待李纲,太子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不能全怪杨勇不听谏,我们只能庆幸那时候的李承乾还是个小娃娃。其实成年后李承乾性情大变,就跟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这三位老师疾风骤雨的批评有很大关系。假如那时候李纲还活着,我敢断定,他与李承乾之间一定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冲突!
把不恰当的人放在不恰当的位置,皇帝才是那个太子杀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