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吕伯奢和曹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伯奢到底去做什么了?吕伯奢真的去报官了吗?曹操有没有误杀吕伯奢?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一些野史及其他典籍的记载。人们都了解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被人们当作一个奸诈之人。按照演义里的描述,吕伯奢在与曹操、陈宫见面之后,谈了几句朝廷正在通缉曹操的情况后,就起身入内,过了很久才出来,然后就说要前往西村沽酒。曹操和陈宫坐了很久都不见有动静,忽然听见庄后有磨刀的声音,曹操与陈宫偷偷来到草堂后,只听见有人商量:“捆住再杀”,曹操认为吕家要谋害自己,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搞了吕家。
先不看史实,单看演义的记载,按照《三国演义》中“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的描述,曹操与陈宫进入厨房时,猪已经是被绑上了的。而曹操与陈宫在偷听时,听见的是吕家的人正在商量是否先捆后杀,这就说明猪在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被捆,可为什么当二人听到“捆住再杀”后,直接冲了进去杀人,当搜至厨下时,却发现一口猪已经被捆在那里了呢?
令外,就算曹操与陈宫没有立刻动手。那么,在猪被捆时,按理也应该会发出嚎叫声。曹操和陈宫没偷听时就能听见磨刀声,难道去偷听却听不到嚎叫声吗?如果要是听见了猪叫声,那么心中的怀疑必然顿时消失。如果听不见猪嚎,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曹操、陈宫耳聋,就是吕家的猪哑巴了。但这可能吗,也太荒唐了。
不过,这件事也并非演义杜撰,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几本书,但是每本书都有不同的说法。
王沈的《魏书》是这样记载的:(曹)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第二种说法是出自郭颁《世语》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门,五子皆在,备宾客之礼。太祖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还有就是孙盛在《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后面的两种说法与《演义》中的描写十分相似,而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却并没有关于曹操过吕伯奢家的记载,有可能是真没有这个事情,要么就是避讳,无法写上去。而上面谈到的几本书,虽然都记载了这件事,但说法又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这上面的每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在字面上表明了曹操没有杀吕伯奢。
很显然,演义采纳了后两种说法,并以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通过文学加工来突出曹操的性格,在开头前几章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曹操是个坏人。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王沈《魏书》中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且,在河南信阳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还流传着《该杀吕伯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吕伯奢骑着一头驴去打酒后,立刻就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他对陈宫说:“吕伯奢家大业大,终年窖藏老酒,你我二人再能喝也不至于去打酒吧,而且这种事情还要亲自去?况且西村抬腿就到,何必骑驴?”
接下来的故事就和演义差不多了,只不过当他们发现有一口猪被捆在那里时,陈宫埋怨曹操杀错人,曹操说:“他家一共八口人,加上你我也才有十人。而这只猪却好几百斤,连吃几天都不一定吃完,难道专门等着发臭吗。分明是打算在官兵捉了我们之后,设宴庆功。”
当曹操与陈宫刚刚出村时,看见吕伯奢骑着毛驴,背着酒葫芦回来。曹操果断拔刀将吕伯奢斩于驴下。陈宫大骂曹操恩将仇报,不仁不义,随即扬长而去。曹操大声喊叫,想告诉陈宫,步行去西村都用不了这么久,吕伯奢往返半天,却只打了一小葫芦酒,这恰好说明里边有问题。可是陈宫已走进一片树林。同时又见从县城来的大路上黄土飞扬,一支人马正朝这边疾驰。曹操一边庆幸自己料事准确,得免大难,一边可惜失散了陈宫,无法解除他的误解,以后以讹传讹,自己会招人唾骂受屈,但也无奈。眼见官兵越来越近,他只好落荒而逃了。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不是奸诈多疑,而是机警过人。吕伯奢则是咎由自取。这说明,上至学术研究,下至民间传说,对曹操杀吕伯奢一事,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