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武是中唐时期诗人,也是一位名将,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上,杜甫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三个人,一个是他念念不忘的李白,一个是能文能武的高适,最后一个是在成都帮忙盖了草屋的严武。对于严武,大家基本上保持在半生不熟的了解状态,事实上,这个严武还是很了不得的人物。
八岁锤杀小妈,十几岁沟女再沉尸水底,这大概就是严武在历史典籍上的写照,至于是不是血淋淋的现实状况,且留存疑问。严武八岁时候,发现自己生母被父亲厌弃了,就追问母亲原因,弄明白原来是父亲有了爱妾的缘故。于是,瞅了个父亲不在家的机会,就手持铁锤砸死了那个小妾。
严武父亲知道后,问询他为什么要杀死小妈,严武振振有词地回答:哪里有大臣宠爱小妾而冷漠爱妻的,所以才要杀她。奇怪的是,其父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的这种行为。这倒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了。严武的凶悍面目,可见非同一般。
严武虽然凶狠,在军事上的才能却比杜甫的另一位带兵的朋友高适要高明许多。四十多岁后走大运的高适,因为帮李亨打败争皇位的兄弟,所以一路官运亨通。但在接手严武继任成都尹职后,却暴露出来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导致吐蕃内犯,攻陷陇右,形势严峻到直逼长安。朝廷眼看情况不对,只好再次起用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在广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职镇守蜀地。
严武这个狠人,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率军西征之后,大破吐蕃,直接让敌军崩溃,开拓疆域达数百里。最后,与郭子仪的主力军配合作战,挫败吐蕃入侵。在军事才能比拼方面,善于写作边塞诗歌的高适,直接被比趴下,简直毫无可比性。
杜甫曾经写诗赞扬严武,称其:“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后人多注意到后一句对其诗歌的褒扬,却忽略了前一句对其行政手段的赞颂。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点。严武行政“政简”的风格,大概也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决不拖拖拉拉。有时候,快刀斩乱麻,反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首《军城早秋》,应该是严武写成于征战途中,专门用来记述战争场景的。严武“幼有成人之风,读书不究精义,涉猎而已”(《旧唐书》),或许如此,其诗风也就不拘泥于一格。纵览其流传下来的六首诗作,的确如杜甫所言“诗清立意新”,自带一点豪爽之气,脱困于书本。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万物凋零,萧瑟秋风今又起,姿态狂妄得很,竟然在昨夜明目张胆地侵入驻守的边关;极目远眺,朔云密布,冷月西沉,清寂的光芒洒满整个西山。
诗人句句看上去是写景,其实却字字蕴含深意,仔细体察之后就会发现最终指向战争风云。开头一个“昨夜”,既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是一种明确的暗示,作为主帅必须要“料敌机先”的,眼前形势,胸中韬略。所谓的“秋风入汉关”,秋风自然代表着侵略者,而侵入的汉关也就代表着己方。
诗人作为主帅必然身先士卒的,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把握住战场相关情报。一个“满”字,鲜明指出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氛围。然而诗人是具有豪情的,纵然“朔云”浓密,“边月”凄清,他仍然保有军人的警醒与慨然,巍然耸立如雄伟大山,可以抵挡任何风云变幻。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战势爆发,席卷整个边境,军令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传达,不断地催促着将士们奋勇杀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教胡马度阴山,坚决不放过每一个来侵犯的敌兵。
在前面两句之中,诗人充分展示了一位合格的主帅形象,面对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时刻掌握着时机和变化状况,为打赢战争做好一切准备。正是基于此点之上,诗人在后面两句里,才能顺理成章地开始描绘接下来的胜利场景。
战争的发展及走向,都在逐步按照预料中的情景进行。“更催”二字昭示着作为主帅的诗人的雄才大略以及胸有成竹,“莫遣”二字则展示出一员猛将的气势如虎以及刚毅果断,而这一切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无不显示着一名合格统帅的重要性。
诗如其人。本诗“气概雄伟,不掩大将本色”(《唐诗笺要》),其思想感情真挚炽烈,语言风格干净利索,谋篇布局恍若调兵遣将,在跌宕起伏的跳跃性叙述中,充分展现出了统率全局的统帅形象。固然被人夸赞“风格矫然,唐人塞下诸作为第一”(《批点唐诗正声》),有些出乎现实,但是其誓扫匈奴的豪情斗志,却依旧可以为大家呈现一个儒将的英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