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赵构和崇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大多数亡国之君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对,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名声自然不好,是人们反感的人。
但是,为什么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却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而守住半壁江山的赵构,却遭人骂?
其实,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一个是“站着死”,一个是“跪着生”。
有一句话叫做: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这句话大概可以用来形容崇祯和赵构,这也是人们对崇祯同情却对赵构鄙视的主要原因。
早在汉朝时,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有一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而在这句话后面还有几句话,是司马迁认为人受辱的程度: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侮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对于崇祯来说,李自成打到了京城边上,只要李自成打,城破是早晚的事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仍然不妥协,不答应李自成很低的求和条件,最后上吊自杀。
而对于赵构来说,却东奔西跑,甚至跑到海上躲避,最后在战场情况好转时卑躬屈膝的求和,甚至为了求和杀死抗金英雄岳飞。
除此之外,还曾发生“苗刘兵变”,赵构被逼退位,成为阶下囚。
用司马迁的观点来看,赵构“受辱”的可不止一点,辱没祖先、自身受辱、看别人的脸色、受别人的言语等等,可谓是“洋相出尽”。
他丢的不仅仅是秦岭淮河以北的大片疆土,还有赵家的脸、皇帝的脸、汉人的脸,礼义廉耻早就忘脑后了。
这两个人相比,就不难看出,明朝崇祯皇帝的死得到同情、而南宋赵构的生却招致骂名是情有可原的。
其二:对王朝的评价,牵连到个人。
宋朝,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在人们心中就会浮现出重文轻武、弱宋、军事上的无能、靖康之耻等字眼。
而提到明朝,尽管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很奇葩,但面对敌人时,却很少屈服。不管是后金(清)的崛起、倭寇的骚扰、西方列强的挑衅,都会奋力打击,即使眼看要灭亡了也要打。甚至,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了,明朝另立皇帝继续打;江山已经支离破碎了,郑成功仍然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明朝的铁血、硬汉形象,让很多人赞赏。而宋朝却正好相反,面对敌人总是“怂包”,割地赔款不当回事。宋朝的弱,让人憋屈,让人咬牙切齿。
人们对朝代的感情,同样牵连到个人;而他们个人,又反映了两个朝代:宋朝皇帝大多是“怂包”,明朝皇帝大多没有“孬种”。
其三:后世文人对历史的部分“修饰”,容易引起后世学者的感情上的主观“偏差”。
封建王朝对文化上的管制,一个是相对开放自由的宋朝,一个是大兴文字狱的明朝、清朝,这直接会影响史官对历史的主观描述偏差。
清朝入关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一直不说自己是窃取了明朝江山,反而一直以替明朝皇帝崇祯报仇的姿态描述自己的入关。
既然如此,那明朝的崇祯皇帝总不能被说得太坏了吧!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误导人们对明朝皇帝的感情判断。
所以,崇祯虽然殉国,却得到了人们的同情;赵构虽然保住了半壁江山,却留下不少骂名。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明史》,《中国通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