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早起兵是用自家的钱财招募的,因而这家族子弟也就成了他的军队最基本的骨干力量。还有一个家族,即夏侯氏,他们与曹氏家族是世代姻亲关系,又拥戴曹操起兵,所以他们也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倚重,因此他们也是曹操的基本骨干力量。这样一来,曹操手下将领就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曹氏、夏侯氏;第二层次是五子良将以及收编过来的诸侯大将,前者如张辽、徐晃,后者有文聘、臧霸等;第三个层次就是一般将领。当然了,不是每一个曹家人都能成为第一等的大将,只是说能够长期独当一面,手里有较多属于自己的兵则必须是曹氏、夏侯氏。这样一说,五子良将虽然是战功卓著,名声响亮,但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诸夏侯曹”相比的。
那么,谁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将呢?这个人就是夏侯惇,他才是曹操以下曹魏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夏侯惇字元让,和曹操是同乡,都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汉代开国名将夏侯婴的后代。曹操刚起兵那会儿,夏侯惇就作为裨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等到曹操成为奋武将军,就任命夏侯惇为司马,领兵另外驻扎在白马,升任为折冲校尉,兼东郡太守。一般人可能不太注意这个细节,就是夏侯惇手里有兵,这一时期很少有将领有这个权力,即便是此后曹操家大业大了,包括五子良将也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权力。早期除“诸夏侯曹”之外,曹操还给过陈宫这种待遇,这就是吕布妻子说曹操待陈宫如“赤子”的原因。可惜陈宫文不如荀彧,武不如诸夏侯曹,还仍然幻想着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而背叛了曹操,最终失败被杀。
夏侯惇有故事出现在曹操征陶谦期间。
曹操出征徐州,命令夏侯敦留守濮阳。陈宫撺掇张邈背叛了曹操,将吕布迎接而来。当时,兖州境内的郡县都背叛曹操响应吕布,只有鄄城、阿、范县等三城没有背叛。曹操的家属都在鄄城,夏侯惇挑选了一队精兵立即赶往鄄城,途中遇到了吕布,两军交战。吕布后撤进入濮阳,以偷袭战获得了夏侯惇的军需物资。吕布又派将领假意投降,抓住了夏侯惇,要挟他交出宝物,夏侯惇军中一时间惊恐不安。夏侯惇有个部将叫韩浩,他安排兵马把守营门,召集诸将及官吏,命令他们勒甲按兵各司其职,不得贸然行动,各部这才慢慢安定下来。一切部署停当,韩浩来到夏侯惇面前,呵斥劫持的人说:“你们这些凶残的叛逆者,居然敢挟持大将军作为人质,你们还想活命吗?而且我既奉命讨伐反贼,难道会为了一个将军的缘故,而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又流着眼泪对夏侯惇说:“我能拿国家法律怎么办啊!”那意思是说我是顾不得您了。说完立即召集士兵攻打劫持者。劫持者害怕,跪下来连连叩头,说:“我们只想用这个办法搞点儿费用罢了!”韩浩反复训诫之后,还是把一干劫持者全杀了。夏侯惇得到解脱,迅速赶到鄄城,趁夜杀死了谋叛者数十人,鄄城安定下来。
后来曹操听说了夏侯惇遭到劫持这件事情,对韩浩说:“你的做法可以为万世效法。”于是发布命令:“今后如有劫持人质的,都要群起攻击,不必顾忌人质。”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做法就绝迹了。
夏侯惇为人们熟知的是跟随曹操征讨盘踞徐州的吕布。当时,夏侯惇被流箭射伤了左眼,当时,曹操阵营中被任命为将军的并不多,夏侯惇是其中之一,被军中称之为“盲夏侯”。《三国演义》中描述说夏侯惇被吕布部将曹性射中眼睛,想拔出箭来,结果连眼珠一起拔了出来。夏侯惇不顾疼痛,吞下眼珠子继续作战,一枪将曹性刺死。现实中夏侯惇有没有吞下眼珠子不得而知,但夏侯惇作战勇猛却是真实的。平定徐州的吕布以后,夏侯惇又兼任了陈留、济阴太守,加官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同一时期,最受曹操重用和信任的荀彧在建安八年(公元203)才被封为万岁亭侯。当时天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截断太寿水,修建蓄水湖,他率领将士们一起鼓励种植水稻,老百姓颇为受益。后转为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夏侯惇担任断后重任。攻下邺城后,升为伏波将军,仍然担任河南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后让他都督二十六个军,留守居巢及巢湖区域,也就是防卫东吴的最前线。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驻扎在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指挥军队击垮了关羽的部队,凡是他召见夏侯惇,常让夏侯惇和他乘坐一辆车,给予特别的亲近敬重,夏侯惇也可以出入曹操的卧室,诸将中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这时夏侯惇被任命为前将军,指挥各路将军返回寿春,后来转移到召陵驻扎。魏文帝曹丕即位,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数月后死去。
夏侯惇去世后,曹丕除了让他的儿子夏侯充继承爵位,还将他的七个儿子两个孙子都封为关内侯,这份恩宠恐怕也是其他人难以相比的。
平定吕布以后,夏侯惇似乎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有人就此认为夏侯惇就此成为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但为什么他的官职却不断的升迁呢?实际上,夏侯惇所处的位置只是不显山不露水而已,其重要性根本不是其他将领可比。比如说夏侯惇率领军队种植水稻一事,这时候他是三个郡的太守,手里又握有重兵,其他所有将领,谁又会有这般权力?种植水稻,受益的是百姓,难道百姓手里有了粮食,军队的供给问题能不充足吗?这种事情对于一个图谋大事的政权来说,恐怕要比一两次对阵拼杀要重要的多。只不过战乱年代,上阵拼杀才是更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而这种事情更多的会被人们疏漏。
再比如曹操征河北,夏侯惇“担任断后重任”,如果把邺城和许都连成一条线,夏侯惇就在这条线路的中间,你想想这个夏侯惇该有多重要!除了“诸夏侯曹”,曹操敢把谁放在这儿?所以说,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还有那个指挥二十六个军,难道仅仅是一种待遇吗?我们从曹操的经历当中可以发现,建安元年(公元196)以前,曹操基本上都是自己亲自上阵拼杀,也就说,他既是统帅、前敌总指挥,也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到了迎接汉献帝以后,曹操再也不是这样的将军了,前敌总指挥的角色也是逐渐减少,只在较大战役时才有所为之,而在曹操驻守许都时,这种前敌总指挥的位置就成了夏侯惇的了。《三国演义》中有个关于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到了故事末段,夏侯惇两次接到曹操命令,都是问曹操知道不知道关羽夺关杀将之事,当传达命令的人说曹操不知道,夏侯惇仍然不放关羽走。这说明,夏侯惇的权力也是很大的。自从手里有了一个汉献帝,曹操的曹魏政权有了一个质的改变,他不再是一个割据地方的军阀,而是朝廷的一个丞相,他的一切行事都是代表着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的时候,由于袁绍、刘表这些人的存在,曹操还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征,关键时候还要上阵厮杀,比如官渡奇袭乌巢。到了平定冀州,曹操只在征刘表、孙权、马超以及和刘备争汉中时亲征过,而上阵厮杀几乎是没有了。那么问题来了,当平常曹操忙于“朝廷事务”的时候,这兵马由谁来带?总不能是撒丫子放任自流吧!实际上,当曹操在后期重大战役亲征时,他总是后于大军出发而先于大军返回许都,这时间的大军是谁来协调部署?这个人就是夏侯敦。所以,一个指挥二十六部军,就足以说明夏侯惇所处的位置。还有,夏侯惇在曹操时期的职务是前将军,这不仅是曹操以下的最高军职,而且还是一个“汉官”。曹操称魏王,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成了“魏官”,只有夏侯惇还是汉官,这又说明什么?不是夏侯惇不愿意当魏臣,他曾经上书要求成为魏官,是在曹操的劝说下才继续当他的汉官。这从表面上看来,有曹操将他和自己“同列”汉官的客气成分,实际上曹操有着更深的用意。这一是突出夏侯惇的地位,二是让夏侯惇来占着汉官的位置,只有这样,曹操才最为放心。再看看另一个“诸夏侯曹”大将夏侯渊,当曹操在指挥和自己上阵厮杀时,他在干什么?在“督兖、豫、徐州军粮”。如果把夏侯渊看作那时的总后勤部长,前将军时的夏侯惇就是国防部长、军队副总司令。
曹操在统一了北方的过程中,大大小小不知有几百次战斗,在他不在军中的时候,表面看起来在前方拼搏厮杀,热热闹闹的是那些“五子良将”等将领,实际上在这些扬名露脸的身后是“诸夏侯曹”这些将军,只有他们才有统兵的资格。像五子良将等人,带兵拼杀没有问题,真正手里属于自己兵,没有多少。比如张辽等人守卫合肥时,城中共有七千人,大将级别的将领就有张辽、乐进、李典,另外还有护军薛悌,这些兵大部分都是属于曹操的,将领们个人名下的能有多少?而“诸夏侯曹”却不一样,他们从曹操起事的时候就有兵,而这些兵既是自己的兵,也是曹操的兵。这就是夏侯惇军职始终高于其他人的原因。
对于曹操来说,夏侯惇始终都是自己人。有一种说法,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该先灭蜀,蜀地平定了,则江东自会归附,二地既定,然后就可以像舜、禹那样受禅让称帝。同样的情况,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受封魏王,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爱曹操。曹操心内不能平,于是就剥夺了荀彧的权力。而对于夏侯惇,曹操不但听从了他的意见,还仍然信任如初。到了曹丕称帝,夏侯惇去世,被谥为忠侯。这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
通过夏侯惇的事例可以看出,曹操能够扫灭北方群雄,走向权力的顶峰,这些家族将领才是他赖以成事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